一位文化站长的文化情怀
——记枝江市董市综合文化站副站长王明清
文/王明清
朴实无华却又气度非凡,这是王明清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也许是因为与文化事业打交道的缘故,他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之中流露着一份独特的文化气息。他是枝江市第四届、五届政协委员、宜昌、枝江作家协会会员、董市综合文化站副站长。十多年来,他凭着对文化事业的浓浓情怀与追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彰显出一位文化站长的亮丽风采。他先后被评为枝江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个人、市文化战线先进个人、市政协先进工作者、湖北省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
情有独钟抓文化
从小学到高中乃至师范,王明清对文化艺术情有独钟,他爱唱歌、爱演戏、爱拉二胡,一直担任班级或学生会文艺宣传委员,后来当上教师,更是学校文艺骨干。年10月因工作需要,组织上把任教27年且具有文艺专长的他调入董市文化站担任文化站站长,这对他而言,可真是如鱼得水,是施展才艺的好机会。无论是任文化站站长,还是改制合并后任综合文化站副站长,他浑身上下都有使不完的劲。在所从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他不怕吃苦,充满热情,又善于探索创新,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他精心编排的民间吹打乐《欢庆锣鼓》曾在枝江市首届民间吹打乐比赛中获特等奖,在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获表演金奖;他编排的高跷表演唱《老实人说老实话》在宜昌市“正月十五闹元宵”活动中获表演技巧奖;在全市农民广场舞比赛中,董市选送的参赛节目《火火的爱》荣获第一名;在全市“翔麟杯”第三届民间吹打乐比赛中,董市选送的民间吹打乐《小憨曲》、《好日子》荣获二等奖;春节期间,他还组建由民间艺人参加的春节拜年队,以采莲船、玩狮子、踩高跷、舞龙灯等民俗文艺形式,向全市人民拜年,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精神生活。董市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枝江市民间吹打乐传承保护区域之一,王明清通过对基层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引导,共培育民间吹打乐24班,民间艺人余人;在此基础上又培育民间艺术表演团体8个,活跃于城乡之间;培育广场舞表演队5个,约余人,在文化广场上开展活动,早晨太极拳、舞剑、健身气功,晚上民族舞、交际舞、腰鼓等,成为董市集镇上的一大亮点。同时他十分注重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全镇范围内相关资源进行普查登记,现场录音录像,搜集整理出《端午龙舟赛》、《董市水府庙传说》、《民间版画》等相关资料,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平湖舞蹈表演队凝心聚力建网络
基层文化网络建设是近几年宣传文化部门实施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作为此项工作的实践者或管理者,王明清很快进入角色,他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入手,积极推进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在全镇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文化工作机制,一支充满活力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一张覆盖全镇的基层文化网络,形成了文化、科技、广播、体育“四位一体”、镇、村、户“三级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在集镇和社区主要以董市综合文化站为依托,设立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科技文艺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厅等“三室一厅”,配备电脑30余台,图书近万册,报刊杂志10余种,常年免费对外开放,使之成为全镇文化宣传窗口。在日常工作中,王明清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前来看书读报和上网查阅的群众,对群众的提问耐心讲解,百问不厌,百问百答;有的群众对电脑操作不熟悉,他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现场讲解指导,让他们弄清电脑操作程序,掌握基本操作方法,特别对农民更是热情服务、真诚帮助,从而使年服务人数达到人次以上;与其同时,在全镇24个村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图书室,其中桂花、平湖、两美垸等村年服务人数均在人次以上。在文化队伍网络建设上,王明清加大了管理力度。通过组织工作专班对镇、村、户文化工作者进行全面摸底,建立“三员一户”(镇村文化信息员、文化宣传员、农家书屋管理员、文化科技中心户)信息档案,绘制文化队伍网络图,直观展示文化骨干分布状况,还根据基层文化网络建设的特点要求,建立健全公益性文化服务人员管理制度、文化网络建设工作人员管理制度、群众性文化活动制度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制度,并做到制度上墙,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及时作好各项记载,实行城乡文化资源共享。董市镇的这一做法和经验在枝江市范围内进行推广,因而董市镇被评为宜昌市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先进单位。
汉剧表演队如痴如迷搞申报具有1多年历史的董市古镇,有一条名贯鄂西的老正街,此街沿长江而建,全长米,街面宽8米。明清时期商贾云集,有多家老字号商铺和手工作坊,曾建有川、楚、皖、赣等各省商帮会馆,是别具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群;还有清朝同治皇帝的老师张盛藻、辛亥革命志士、同盟会会员时象晋、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北伐军总司令张承槱、清华大学副校长、化学教育家张子高等名人故居至今尚存。然而,历史的年轮,让这条拥有四百年历史的老正街陷入破败不堪、即将消失的重重危机。作为全镇主抓文物工作的王明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请示相关领导批准,决定将董市古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向上申报。从3年开始,王明清就着手对老正街进行普查研究:除逐户登记造册外,重点对时昭涵、张承槱等名人故居进行实地考证、对具有传奇故事的杨拔贡老屋进行深入调查,对张涛然开办的协成纺织厂、“松兰信”酥食酱园作坊、“美孚洋行”、“亚西亚洋行”进行全面摸底,对天井屋、亮瓦亭、穿架梁柱、封火墙等特色建筑进行现场拍照,广泛搜集了大量原始资料,挖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图片,王明清于4年编撰了一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董市镇》的申报材料,第一次向上申报,6、9年由武汉理工科大学、荆州市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曾先后两次修改申报材料,连续几年向国家申报。同时他还协助相关部门承担《珍藏董市》一书中部分文章的编撰任务,策划拍摄反映古镇风貌题为《水府无处不阳春》的电视专题片,增强了董市古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把董市古镇打造成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或新的旅游景点提供了有利条件。3年董市老正街被公布为宜昌市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公布为湖北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目前,枝江市已编制了董市老正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水府庙保护规划、董市平湖工业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滨江公园至董市段的景观控制性规划,这些规划主要以董市老正街和水府庙建筑景观为基础,将旅游、餐饮、购物、住宿、娱乐与历史保护、文化传承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吸引了不少客商来董市投资兴业。
董市老正街一角笔耕不止写华章
他热爱生活、擅长写作,善于留心和捕捉身边的人和事,用手中的笔辛勤耕耘,写出了一篇篇华丽文章。十多年来,他撰写新闻稿件多篇,有多篇稿件被《三峡日报》、《三峡晚报》采用,其中与人合写的《为民履职献真情》还上了《湖北人民网》、《张代表的唢呐情》上了《中国人大代表新闻网》;他撰写典型材料多篇,其中介绍桂花村妇女计生委员邓东萍的先进事迹材料《青春无悔》被《三峡日报》登载,介绍镇移民工作的典型材料《宛如平常一首歌》在《宜昌移民》杂志上登载。他积极参加不同类型的征文竞赛,撰写征文20多篇,其中由他撰写的题为《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论文在枝江市政协“环卫杯”征文中获优秀论文奖,撰写的题为《关于我市法治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的文章在枝江市委宣传部组织的理论研究论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王明清退休后仍然发挥余热他结合文化工作的特点,发挥自己的特长,深入生活,精心构思,创编了不少文艺节目,撰写的高跷词《喜洋洋呵喜洋洋》、快板《农家盛开幸福花》、枝江楠管《“集资”闹剧》在网上发表后受到网友热捧,同时由民间艺人进行表演,深受群众欢迎;与别人合写的《难忘父母恩》、《老实人说老实话》等歌曲,深受群众好评,在枝江、宜都一带广为传唱。自年加入枝江作协后,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0年时间共撰写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多篇,其中《钓鱼》、《围绕地名找文化》《蔡兴达购房》等多篇文章分别选登在《中国教工》、《湖北教育报》、《湖北法制》《今日民风》《宜昌移民》等报刊杂志和人民网、中国诗歌网上。
如今,他已过花甲之年,退休在家,但他对文化工作的那份情怀有增无减,他仍然在发挥自己的余热和才智,为枝江市董市镇乡村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