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外部威胁,跨界做酒的风险更多来源于资方自身。
文|云酒团队
随着大股东与母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贵州醇成为今年来又一家“被分手”的贵州酒企。早在今年6月,云酒头条就曾独家报道6年投资不赚反亏,如今出售贵州醇55%股份,维维股份做好白酒有多难?(点击标题即可查看原文)
而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维维股份这一看似“狠心”的举动,却不是忍痛割爱这般简单。
弃卒保车or急流勇退
12月12日,维维股份发布关于贵州醇酒业股权转让的进展公告。公告称,维维股份已同维维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维维股份将所持贵州醇酒业55%股份,作价2.75亿,转让给控股股东维维集团。由此,维维股份与贵州醇酒业之间的股份转让事宜即将尘埃落定。
据了解,早在今年6月,维维股份便发布了关于此次股转的先期公告,提前敲定了转让份额及交易价格,并确定了本次股转的收益为万元。而本次公告的出台,则是对转让合同作了详细说明。
不过,时隔一天维维股份就收到上交所问询函,要求核实标的母公司所有者账面价值为何低于评估价值?此次交易对四季度及全年业绩影响是否存在年末突击创利的考虑?
从年的收购,到如今的转售,贵州醇表现差强人意。据可靠数据显示,从年的亏损.5万元,到年的亏损万元,5年间贵州醇酒业共计亏损3.08亿元。在维维主业被严重拖累的情况下,本次股权转让一事,也被看作是维维股份“弃卒保车”的考量。
也有观点认为,如此决绝的切割看似为维维股份解得一时之急,实则是预示着维维的酒业发展已丧失了原动力。在整个白酒行业高歌猛进的大环境下,已失一城的维维股份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危机。
从近年来维维股份在酒类板块的发展来看,这一猜想并非空穴来风。除去已经被剥离的贵州醇,被看作维维酒类布局中“另一条大腿”的枝江酒业,同样表现惨淡。公开信息显示,年枝江酒业首次业绩下滑,尚有1.78亿的净利润,而到了年,枝江酒业营收萎缩到5.19亿元,首次出现亏损(净利润-万)。
无论如何,随着股权转让的逐步进行,作为事主的维维股份看似成功抽身。而对于漩涡中心的贵州醇而言,未来的发展道路又将何去何从?
为此,云酒头条第一时间与熟悉贵州醇的消息人士取得联系。该消息人士表示,“与上市公司剥离,一方面给上市公司减负,一方面让酒业有机会独立发展,创造新的资本整合机会。”此外,本次股权转让并未对企业内部造成其他的影响,而外界最关心的人事管理等方面将一切照旧。
跨界做酒的风险来自何方?
作为食品板块的业界巨头,维维股份以豆奶起家,在发展单一产业的岁月,这款神级作品曾为维维股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谈起企业的跨界路,维维股份的对外资本运作最早始于年,从煤炭到茶叶,从房产到生物制药,涉足广泛却收效甚微。年,维维股份以万元的价格收购江苏双沟酒业38.27%的股权,打响了进军白酒行业的第一枪。年,维维增资双沟股份至40.59%,并于年的股份转让中,拿下2.6亿元的净利润。
三年间%的收益,使得维维股份信心倍增,随之而来的是对白酒市场更大范围的耕耘。
年以3.98亿收购枝江酒业,同年收购成都大邑县的川王酒业,推出自有品牌“川王”;年收购贵州醇51%股份;年加持枝江股份至71%;年耗资万加码贵州醇股份至55%。
彼时的豪情难与此刻的黯然挂钩,然而究其缘由,不难发现,盲目扩张的背后多少有盲目“追涨”的影子。
长期以来,酒行业较好的业绩回报吸引了外来资本争相布局。这其中,通过成功运作从而是双方走上正轨的例子并不在少数,比如天士力集团引导下酝酿上市的国台酒业,天洋控股收获的舍得酒业等等。
相较这些“守得云开见日出”的“幸运儿”,类似于维维股份这样的业外投资商却大多遭遇了“覆水难收”的局面。经过数次运作后,这些资方企业最终大多以转手收场。
就在上周,在海航集团宣布的一系列资产转让中,海航怀酒60%的股权跃然纸上。由此,曾经被海航集团寄予厚望的怀酒,也终究未能熬过“七年之痒”。海航集团提出“回归主业”的战略意图后,双方分道扬镳现在看来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跨界白酒行业,资本可以说只是先决要素,规划和实施才是成功的关键。资金投入不应该只是浮于股份回转的层面,而应该落实到解决问题的环节。如何将资本注入企业,并激活内生动力,这是资本应该做的事情。
从这几起转让事件来看,作为所投资酒企的实际操控者,资方的角色基本停留在注资,而非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此为名下企业“不接地气”的根本原因。当然,跨界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整合后的企业是否拥有长期经营的决心。所以,比起外部威胁,跨界做酒的风险更多来源于资方自身。
被迫“单飞”,第一步当是“自查其身”
作为黔贵大地上少有的浓香酒品牌,酿造于黔西南兴义地区的贵州醇,以“酒度低而不淡,酒味香而持久”闻名。其开发的35度浓香型白酒可以算得上是低度白酒中的代表性作品,广受市场欢迎,是黔派浓香的代表。
对于贵州醇这一类体量中等的酒企而言,能够获得外界投资商的青睐,说明企业的实力和能力值得认可。对于投资方而言,此类酒企的发展空间巨大,发展潜力十足,是适合注资的不二之选。
但如今被迫单飞的局面,与贵州醇多年裹足不前有关。推演至行业企业,酒企能否持续吸引资本,关键在于做好自己。
一是要具备较为成熟的产品线和可持续的研发能力。在整个贵州醇的产品体系中,35度浓香酒扮演着最主要的角色,公司的投入与研发也几乎是围绕这一款酒品所展开。在系列产品薄弱甚至缺乏的情况下,这种“押宝”式的发展轨迹所面临的危机将大于其所带来的收益。
维维股份近年来研发方面的投入连年减少。年报显示,年支出.60万元,年支出.34万元,年仅.49万元。要知道维维旗下拥有豆奶粉、乳业、酒业、饮料等多种业态,均需要相应的研发投入,分配在酒方面的投入更是有限。
投入、产出成正相关性,有限的投入很难换来超预期的回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如果自身产品研发跟不上市场的变化,那么完全依靠老产品将风险陡增。无论是自行发展,还是谋求协作,完善的产品线是酒企自身可控的关键因素。
二是在稳固的市场网络基础上培养团队、有步骤地外拓。所有的名酒都是从地产酒成长起来,在做好根据地市场的同时,借力资本的力量,培养出一支优秀的市场队伍,制定科学有效的中长期市场规划,有步骤地开拓外埠市场,是企业由小到大的必由之路。
三是正确处理好与资本的关系。有人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也有人说“外来的和尚难念经”,其根本原因在于如何有效对接资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文化的融合、认同,利用资本“造血”,而非单纯“输血”。
分分合合,乃大势所趋,维维转让贵州醇已是板上钉钉,对于两方的未来你有什么看法?对于中国白酒市场的资源整合你又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文末留言等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