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登州有“苏公祠”,因为苏东坡在这儿当过五天的太守。登州市民却把这五天视为登州的光荣,所谓“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
江西南康有“苏步坊”,仅仅因为苏东坡被贬岭南时从此经过。《南安府志》载:“南康县治东七十步,有苏步坊,苏子瞻南迁经此,过田如鳌六经堂,留题,故名”。
安徽皖南绩溪县城西翠溪河有“来苏渡”,仅仅因为苏东坡从这儿过了趟河。清人赵继序有诗说得很好:“年年车马渡,人只记来苏。”
类似这样的地名景点在中国太多了,正如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感叹的那样:“呜呼,当时小人媒孽摧挫,欲置之死地,而其所经过之地,溪翁野叟亦以为光华,人心是非之公,其不可泯如此。”
历史上不乏从各个方面诋毁苏东坡之人格者,然而他以慈悲旷达之心,早已把自己的善良和功绩深深印满了中华大地,星星点点在人们心中闪耀,编织成一个光辉而伟大的灵魂。哪怕是不识文字的溪翁野叟,也知道这是一个少有的好人,以他曾在自家村头路口行走过为荣。
苏东坡这种人不需要纪念碑,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有他的身影和笑声;苏东坡也不需要敲锣打鼓的祭祀,他在人们的心中和口中永恒。
所过之外,万古流芳,苏东坡是也。
公元年,苏东坡任职陕西凤翔府签判,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
因为林木茂盛,凤翔府每年都要从终南山砍伐大量树木,经水路运送到京城开封,这些活就由当地服役的百姓干,时称“衙前役”。
服役运送树木是官差,问题是按照当时的规定,运送过程中如果物资有损失,谁运的谁赔。渭河、黄河水流湍急,每年都有人出事,要么葬身河底,要么赔得倾家荡产,赔不起的就被关进牢房。横竖是个死,有些百姓便选择了逃亡。
苏东坡一来就听到了不少家庭的惨剧,他很同情百姓遭遇,但无权更改国家法规,心里非常难受,深感“救之无术,坐以自惭”。
既然法无可改,那么有没有其他的法子?经过方方面面详细认真的调查了解,特别是对水情的分析,苏东坡兴奋地发现,问题可能比想象的简单得多。
过去,主管这事的官员不恤民情,无知又蛮横,偏偏选在涨水期运送木料,水深浪急,自然事故高发,如果选在水势平缓时,那风险就小多了。
找到了问题所在,苏东坡很快制定了改进措施,概括起来就八个字——“自择水工,以时进止”。他挑选精于河运的百姓服役,选择江水平缓的季节运输,事故发生率锐降,逃亡的百姓听说后陆续返回了家乡。因上述原因获罪的,苏东坡皆上报朝廷给放了。
没增加政府一分钱负担,让无数家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苦差,大大得以改善,东坡善莫大焉。此举一行,百姓无不感恩戴德。
翻翻史书,官员想从百姓那里得个好名声绝非难事。为官多年,苏东坡为百姓们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复杂,很多都像凤翔运送木料一样,换谁都能办,然而除了他,就是没有一任地方官这么干。
苏东坡曾感叹“尝为其大者,不屑为其小,此天下之通患也”,有些官员喜欢把“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挂在嘴边,真正热心的却是形象工程。苏东坡在许多地方做过官,从执法断案到挖井取水,事无巨细,无不尽心。
熙宁七年,苏东坡从杭州通判调任密州太守。
行至镇江,镇江太守许仲涂热情接待,营妓郑容、高莹想脱籍,在席间苦苦相求苏东坡相助。苏东坡顺手填了一首《减字木兰花》,帮了她们个大忙:
郑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堕帻。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
高山白早,莹骨冰肤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这是一首藏头词,每名的第一个字串起来就是“郑容落籍,高莹从良”,苏东坡请镇江太守许仲涂开脱她们,许太守欣然从之。
对于这些风月场中的女子,苏东坡不乏同情之心,在此之前他刚刚开脱了杭州的几个官妓,比较有名的是琴操和周韶。
周韶是杭州太守陈襄很喜欢的一名营妓,色艺皆为一州之冠,还有项个人才艺是茶技,她曾多次和精于品茶的蔡襄斗茶,每次都赢。周韶私下跟苏东坡说过多次,希望能帮自己脱籍。
有一次苏颂来杭,陈襄设宴招待,席上周韶趁机请求脱籍。苏颂指着檐下一只白鹦鹉,让她写首诗来表达渴望脱籍之意,周韶提笔立成: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
周韶自比笼中白鹦鹉,大家看她白衣飘飘,皆齐声喝彩。苏东坡趁机补言说周韶着白衣是因为正在居丧,她的母亲去世不久,还是让她走吧。众人都被感动了,陈襄也动了恻隐之心,周韶遂得脱籍。
在宋代,官妓是一种正式职业,酒筵公务之间与歌妓相唱和,是官场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官妓、营妓或出身乐户世家,或是通过买卖,把家境贫穷而又身兼一技之长的女子收入乐营,也有因家人犯罪而沦为歌妓的。
官妓都需登记在册,由专门机构管理,一旦成为官妓,就没了人身自由,不能随便流动,除非长官特许或是花钱自赎,否则直至年老色衰才能脱籍。
这几位,有幸遇到了苏东坡。
密州,旱灾加蝗灾,饥饿的百姓“剥啮草木啖泥土”,道旁常见弃儿奄奄一息。荒年,穷人家的孩子最可怜。苏东坡很痛心,悲叹自己“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他见一个捡一个,尽量想法拔出些粮食来收养弃儿。
府衙毕竟不是福利院,无法长期收养这么多孩子,苏东坡就将弃儿安排到一些有条件的人家抚养,政府每月给米六斗。这样救活的儿童有数十个。
两年后,苏东坡贬黄州,还把收养弃婴的经验教给鄂州太守朱寿昌。同时在黄州成立“育儿会”慈善机构,动员人们捐钱捐米。他自己虽穷,也出了十千钱。
什么叫“爱民如子”?无非如此。
什么叫“父母官”?类苏东坡也。身居官位,如果你做不到这样,就不要用这个词来玷辱自己和百姓。
熙宁十年()4月25日,苏东坡调任徐州太守。
他来了没几个月,黄河绝堤,大水浩浩荡荡冲过45县,淹没了数十万顷土地,于8月21日杀到了徐州城下。十来天时间,城外的水位已涨过了两丈五尺,比城里的路面高出一丈多。
大水玩了命的往上涨,苏东坡也玩命了,他把铺盖一卷,搬到了城头上。一连数十天,吃住在城楼上。直到黄河决口被堵死,苏东坡又采纳一位僧人的建议,将城外的积水成功引入黄河故道。
十月五日,徐州城外的黄河水全部退去,百姓劫后余生,欢喜若狂。在城头上住了几十天的苏东坡已经快累垮了,然而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去做:指挥百姓重建家园,上书朝廷申请减税,勘查水利重修大堤。
洪水过后,苏东坡根据抗洪中发现的问题,马上向朝廷建议在徐州城外修建了一条防洪堤。
为了安民富民,苏东坡根据徐州的地理及物产特点,向朝廷提了许多建议。
元丰元年,他派人勘探挖掘,在徐州西南白土镇之北挖出了煤。这个发现不但新增了大批工作岗位,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还使徐州的冶金技术突飞猛进,出产的刀剑犀利无比,名闻全国,苏东坡有《石炭》诗记此事。
徐州的利国矿、庞庄矿等前些年还在开采,可惜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活儿跟苏东坡有过关系。
苏东坡从来不喜欢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虽然每次在一地任职都不过三两年时间,他却总是长远的为百姓打算。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多年,年过50,事业迷茫,遇赦离开贬谪地黄州后,苏东坡开始物色终老之地。
他托人把京城的房子卖了,在宜兴买了房,但还没住进去就钱屋两失。房子是一个老妇人的儿子私下卖掉的,她自己不想卖,而苏东坡又恰恰碰到了这位伤心哭泣的老妇人。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怪,一天夜里,苏东坡和朋友在月光下散步,经过一间低矮的破房子时,听见里面有哭泣的声音,他一向好管闲事,遂敲门而入询问原因。屋里老妇人哭诉儿子不孝,把她住了一辈子的老屋给卖了,“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
听了老人的话,苏东坡也为之怆然,随口问其故居所在,没想到正是自己刚买的那套。苏东坡傻了,再无心散步,满腹心事的回了家,一夜翻来覆去睡不着。
第二天一大早,他让人把老妇人的儿子叫来问话。这小子倒也不是个败家子,也有难处,家里欠了太多的债,无奈之下只得卖房。弄清了事情真相,苏东坡一咬牙,取出地契,把房子还给了老妇人,钱也不要她还了。
…
苏东坡可不是大财主,买地买房几乎花尽了他所有的积蓄。
听他讲完这个千年不遇的买房退房传奇故事,家人都傻了,苏先生啊,咱们家有多少钱多少张嘴你不知道吗?你自己连个正式工作都没有,以后这一大家子人可怎么生活啊?
苏东坡的故事总会带给人那么多的感动,他的侠义之心随时都会涌动。亚里士斯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这种不计后果,助人于危难之中的行为,就是苏东坡的一个习惯。
苏东坡一生两次在杭州做官,第二次一来就遇上大旱,他整治了西湖,修了苏堤,留下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两大美景。
第二年,杭州连降大雨,疫病流行。好在苏东坡早有准备,他设立了一处名为“安乐坊”的诊所,这是我国有资料记载最医院。
为了建诊所,苏东坡从政府结余下来的资金中特批了两千缗,但这远远不够,他又在官员和富商中搞捐款,他自己先捐了五十两金子。
杭州城有名的大夫都被请来了,又从百姓中选了一二十人给他们当助手,诊所就这么开张了。苏东坡从祥符寺挑了些精干的僧人,和一帮道士一起负责施药,这是当年出家人的法定义务。除了念经,遇到水灾雪灾啥的,也要为公益事业出钱出力。
疫病终于过去了,“安乐坊”保留了下来,苏东坡定期下拨办公经费。而在他离任后,因为这是个花钱的项目,没人上心,没过多久就停办了。
从苏东坡的为官经历,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类似的现象,许多事情大家都知道是好事,做起来也不难,但只有苏东坡会去办,他一走就完蛋。金庸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仅此一点,苏东坡,大侠!
元丰八年三月五日,38岁的神宗驾崩,10岁的哲宗即位。因为新帝年纪小,由他的奶奶宣仁太后高氏代理国事。
高太后最讨厌新法,于是威风一时的新人们不行了,司马光等老臣再次粉墨登场,宋朝进入了历史上有名的“元祐时期”。高太后垂帘听政,苏东坡立刻开始升官,五月,就接到了复官朝奉郎的通知,六月,以朝奉郎知登州。
十月十五日,苏太守到任登州,但只干了五天,官椅还没坐热,升官通知又来了。他被升为礼部郎中,即刻回京上任。
老天爷也真给苏东坡面子,就在他临走的前一天,安排了当地特产“海市蜃楼”给他看。这种一般在春夏出现的奇景,在初冬时节破例上演了一次,苏东坡惊喜不已,写了首“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的诗。
而登州百姓对苏东坡更是厚爱,虽然只当了五天的父母宫,当地百姓还是给苏东坡修了祠堂,这就是所谓的“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
别说五天了,就算只有一天,苏东坡那也是自己人!
…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苏东坡也真对得起登州人民,虽然只在这儿待了五天,他却发现了当地军备与盐税的两大问题,到京师后他并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接连向朝廷上了《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与《乞罢登莱榷盐状》。
北宋登州一带经济比较落后,地瘠民贫,很多人靠海吃海,以煮盐为生。按照当时的盐业政策,盐只许卖给官府,但价格极低,还不到私下偷卖给百姓的三分之一,而官府卖盐给百姓时价格却又远远高于从灶户那收的价。
这巨额差价吃的后果极其严重:一是煮盐的本都不够,破产逃亡;二是百姓吃不起盐;三是官府储存的盐价太高卖不出去,堆在库里坏掉。
“居民咫尺大海,而令顿食贵盐,深山穷谷,遂至食淡”,自古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边的人吃不起盐,这不是笑话吗?这怪现象让苏东坡很不理解,到任登州短短五天内了解到这种情况,回朝后立即写奏折恳请朝廷罢废登州莱州的榷盐政策,“依旧令灶户卖与百姓,官收盐税”。
苏东坡建议取消盐业专卖,煮盐的直接卖给百姓,政府收税就行了。这样一来,官商民三方都有利。苏东坡的建议很快被采纳,这个做法一直持续到晚清。登州和莱州至今依然有许多《罢榷盐状》石刻,雕琢的是百姓对苏东坡的感恩之情。
贬谪至惠州,为了方便百姓的生活和劳作,苏东坡建议太守詹范惠州西湖建堤,自己每天都到工程现场。他是个最好的顾问,把杭州西湖的建堤经验都用到了惠州西湖。三个月后,堤成,长六十丈,宽三丈,横贯东西。
惠州人把西湖中的这条堤也叫作“苏公堤”,把朝云墓所在的小山也叫作“孤山”。
…
西枝江和东江上原都有竹桥,但屡修屡坏,摇摇欲坠,行人过江极为不便且危险。在苏东坡的建议下集资重修,他除了发动程之才、詹范等官员筹措经费外,还捐出了当年朝廷赐给自己的犀带。
这样还不够,苏东坡又写信向苏辙求援,最后弟妹史夫人把以前内宫所赐的数千金钱都捐了出来。
东江水流湍急,竹桥极易被冲坏,此次建桥采用了罗浮山道士邓守安的建议,建的是浮桥,可以随水势涨落。搭桥共用四十艘大船,两船并为一舫,二十舫连在一起,以铁锁石碇固定。
西枝江上的桥采用了栖禅寺和尚希闻的办法,两岸各筑进一段堤,中造飞楼九间为桥,皆用石盐木建造,坚如铁石。
两桥落成后,万民庆贺,数日不散,东坡诗曰“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苏东坡一片为民之心,天地可鉴。
…
在惠州,苏东坡不光筑堤修桥,还利用和新任广南东路提点刑狱的表兄程之才的关系,拼命走后门。
当时惠州驻军因为缺少营房,散居在百姓中,导致军民矛盾不少。在苏东坡的建议下,程之才的推动下,择址盖了间新营房,从此军卒有了固定居所,百姓也免遭骚扰。
在看到谷价下跌,而政府收税却只要现钱不收粮食时,苏东坡请程之才和当地的税吏及运输官“三方会谈”,希望能以谷价向农民征税。数月后,这三位官员联名向朝廷递交了申请。
偏僻的惠州缺医少药,精通医术的苏东坡种了人参、地黄、枸杞等中草药,遇有瘴疾流行,他就免费施药。当地买不到的药材,苏东坡就向广州太守王古求援:“治瘴止用姜葱豉三物,浓煮呷,无不效是。而土人不作豉,又此州无黑豆,闻五羊颇有,乞为致三石,得作豉散饮疾者。”
宋朝的“一石”,大约是现在的60公斤,沈括《梦溪笔谈》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的记载。光是黑豆,一次就要三石,可见苏东坡施药之广。
…
就算是死人,也得到了苏东坡的关照。
他建议太守詹范把城外那些无主野坟和枯骨遗骸收在一起,重新建一个大坟安葬。事情很快就落实了,苏东坡捐了钱,还写了篇祭文,以慰这些无名氏的在天之灵。
…
就算是一条小鱼,也在苏东坡的恩泽之下。
他在城西海会禅院旁买下一块池塘,修了一座放生池。这个放生池花完了苏东坡的积蓄还不够,他只好再次向程之才和苏辙化缘。
该做的、能做的,都做了,这就是苏东坡的为官之道,为人之道。要知道,他这时只是个无权无钱的贬官。
不止是惠州人民,广东各地的百姓都感受到了苏东坡的关心。他在岭南大力推广在黄州当农民时用过的插秧工具——“秧马”,既省力,工作效率又高。
广州瘟疫流行时,苏东坡写信给太守王古,建议他像自己当年在杭州时医院。
广州城的饮用水水质差,又苦又咸,苏东坡建议王古利用城外蒲涧山滴水岩的山泉。先在岩下建一大石槽存水,然后用五管粗竹引水至城中,在城里也建个蓄水池,从这个水池也引五管粗竹到城里各处,居民区建一些小石槽存水,以方便居民随时取用。
苏东坡在杭州早就成功搞过自来水工程,经验绝对丰富,想得也非常周到,连这个“自来水工程”日后的维修运转费用都考虑到了。他建议王古在循州置点田收租,用来买毛竹原材料;在广州置点房收房租,用作人工费。
甚至连细小的工程安装技巧苏东坡都提供了,要在每节竹竿上都打个绿豆大的小洞,用小竹针塞住。将来万一水管堵塞了,不需要乱拆,一节节逐次拔开竹针,哪个小洞不出水,就是哪节出了问题。
有了这么细致入微的工程方案,王古立刻照办,没用多长时间,广州居民就喝上了清甜的山泉自来水。
整个广州城几乎没有人知道这水是苏东坡给大家引来的,他又做了回幕后英雄。为了保险起见,苏东坡再三交待王古,千万别说这些都是他的主意,以防当权派打击。
海南岛是我国的两大外岛之一,宋朝设儋、崖、振、万安四州,隶琼州,神宗熙宁年间改儋州为昌化军,治下设宜伦、昌化、感恩三县。这三个县“地大物博,人口稀少”,总共才有百姓余户,不到0人。
宋朝建国许多年后,一提起岭南,人们的脑袋里还是会“嗖”的一声,冒出八个瘦骨磷峋少皮无毛的大字——穷乡僻壤,蛮荒之地。
海南岛是穷乡僻壤蛮荒之地中的穷乡僻壤蛮荒之地,罪官们贬谪最远最苦之所,在官场上不把人得罪到顶得罪到死,这辈子实在不想再见到你,一般不把人往这儿发。
绍圣四年,62岁的苏东坡在琼州上岸,落户海南岛。海南岛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苏东坡说这里“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
儋州在庆历年间建了州学,只是没有教师肯长年扎根支教,日久也就废了,所以当地的黎家子弟读书的很少。天下第一文豪苏老师的课外辅导班很快隆重开业。
培训班办在黎子云家,他家的屋多,选了间宽敞的,包括苏东坡在内,大家伙凑了点钱装修装修,改成了阶梯教室。
这可是真正的“阶梯”教室,学生们身材高矮不齐,年龄大小不等,水平更是有高有低,可主讲就苏老师一个人,只能采用“阶梯式”教学。
这间教室,苏东坡题字“载酒堂”,这就是后来名闻天下的“东坡书院”所在地。
姜君弼,苏东坡的关门弟子,海南的第一个进士。姜君弼是琼山县人,慕名来儋州求学。苏东坡遇赦北归时,他正准备进京参加考试,苏东坡为他书扇曰:“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苏东坡告诉姜君弼说等你明年登科了,真的破了海南的天荒,我再给你续写后面两句。姜君弼不负师望,果然金榜题名,只可惜苏东坡已不在人世,苏辙含泪代兄长续了两句:“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强。”
人活百岁,终有一死,而对于有些人来说,多活一年,不知会给人们带来多少快乐。
苏东坡活了66岁,在近千年前,这个年纪不算小了,然而对于我等来说,他实在是太早的“早逝”。
“道大不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这是李方叔为老师写的祭文中的句子,苏东坡一直遗憾,没能提拔这个学生,李方叔终身布衣。
凭此一篇祭文,李方叔自己“提拔”了自己。
才高八斗,命运多戕,苏东坡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淡和厚道,并未因此而变得尖酸刻薄,这是他赢得人们喜爱,而不仅仅是尊敬很重要的一点。林语堂先生说:“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居患来临,一笑置之。他的这种魔力,就是我这鲁拙之笔所要尽力描写的,他的这种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
无论遭受多大的磨难,无论在何处为官,苏东坡从来没有忘记过为民请命的责任。在给朋友李公择的信中他写道:“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你以为他只会填词啊?
处境再难,只要能为百姓做事,我必倾力为之!哪怕招灾惹祝,尽随天意!这就是千百年后,我们谈到苏东坡,除了亲切敬佩的微微一笑,心里还会肃然起敬的真正原因。
人生于世苦难多,谁不想遇苏东坡。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