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发掘出来的青釉瓷器。
工作人员在探测地点挖掘。
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出土坑里的瓷器。
泥层里层层叠叠的瓷片。
被发掘出来的瓷器多数是碎片。
部分碎片经过技术复原。
技术复原后的瓷碟。
最早发现的一号窑址,已经发掘完毕。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乌天宇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
在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窑遗址处在一处山林中。山脚下是一片火龙果种植基地,山上密林笼罩。如今,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挖掘和清理,其中一座古窑的砖土结构得以重现于世。
在这处古窑遗址,土黄色的砖墙顺着山势一级级向上,周边的土壤里积压着很多碎瓷片,这些瓷片大多为青色,在一些类似碗底的瓷片上,还印着“福”“寿”字样和多种花卉纹、神兽纹等。
可以想象,几百年前,这里曾是一处火热的瓷器制造场,当时的人们依托白盆珠丰富的磁土资源,精心烧制出的瓷器,经过西枝江、东江后到达广州,再通过商船销往海外,繁荣发展的瓷器业驰名世界。
“白马窑创烧年代为明代早期,明代中晚期达到兴盛,以仿龙泉青瓷器为主,烧制的瓷器常见有碗、盘、碟、杯等,是明朝时期粤东外销瓷的重要产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刘长介绍,白马窑的研究工作自上世纪50年代便已开始,当时对3处窑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余件遗物,还发掘了古窑炉1座。
自年起,考古队重新对白马窑开展了系统性考古勘探,并于次年对白马窑三官坑窑址进行了发掘工作。如今,随着调查勘探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古窑口被发现,白马窑的前世今生正浮出水面,其历史地位与价值也在被学界重新认识。
“与白马窑直接相关的历史资料不多,导致长期以来其历史价值被严重低估,而目前的考古研究证明,白马窑是省内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的窑址群。”刘长说,考古队计划以白马窑为突破口,摸清楚广东仿龙泉青瓷烧造过程、工艺手段,以及运输和流通情况,为惠州瓷器业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去年11月,依托白马窑遗址,惠州正式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今年4月,惠东三官坑窑址入选“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目前,惠州市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计划在白盆珠筹建省最大的陶瓷标本库房,建设惠州区域性明代仿龙泉青瓷窑址研究中心等。此外,白马窑址国家考古公园也正在谋划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