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海勾陈万历二十五年枝江封堵沮漳河入江

沮漳河为沮水和漳水在湖北当阳县两河口汇流后的总称。沮水,又名沮河、濉河,发源于保康西南黑山,东南流经南漳、远安,至当阳与玉泉河汇合后,又经麦城,过楚昭王陵,东南流合漳水;漳水,亦名漳河,发源于南漳县西南蓬莱洞山,东南流经钟祥、当阳,至河溶镇南两河口与沮水汇流。二水汇合后再经当阳、枝江、江陵三县,于沙市新河口入江,全长91.8公里。

沮漳河,据年出版的《荆江堤志》记载:“春秋时与江汉并称,楚望以其为南条水道之最著也”。历史上该河流至江陵柳港后分成二支:一支东北流,“经保障垸、菱角湖,绕刘家堤头,经万城镇北门外,屈曲入太湖港、注城河达草市外关沮口,汇长湖水入汉”。明崇祯年间截堵刘家堤头,断流。据史料记载,汉时沮漳河水与扬水相通即为此支;

另一支南流,再分二支,“一支自江陵入江,一支自枝江入江”。枝江入江故道,位于今河道西侧2~3公里,俗名干河,入江之口称鹞子口,明万历二十五年沮水泛滥,于瓦到河处甃垱堵塞,其后沮漳水遂迳入江陵至筲箕洼一处入江。近多年来,由于学堂洲不断淤长,沮漳河出口由筲箕洼下移至观音矶上腮处,年又采用人工改道上移至新河口。

西晋杜预注《左传》和南朝盛弘之《荆州记》记述。《荆州记》:昭王十年吴伐楚,通漳水灌纪南城,言漳而不言沮;杜注《左传》,吴师入郢,楚子(昭王)涉濉(沮)济江入于云中,言沮而不言漳。可知原来二水各自成系,未曾相合,舍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则合二为一,可见沮漳二水汇为一水当在《荆州记》写成以后,《水经注》写作之前。

五代时沮水尚在麦城(今朝阳山)以西半月山山脚。

长江自百里洲首分枝,南江成为主流,北江为沱江,沱江在江口镇附近又分为二支,一支主流向东北方向流去与沮漳河汇合后向南流入长江,沱水向东南横贯北里洲后注入长江。相传,沱水又名竹竿溪,古时一苇可航,春夏秋有水而冬季无水。枯水季节,两岸人可以递火抽烟。明朝嘉靖三十九年,洪水涌进沱江,将百里洲冲为两段,遂分为上、下百里洲(即今七星台)。

此后,沱江二支逐渐台成一支,向东北方向的一支渐渐淤塞,而沱水流量却逐年增大。明朝中叶以后,由于南江河床不断淤垫升高,夏秋山洪暴发,洪水便泛滥成灾,沿岸人民只有依靠堤防来抵御凶猛的洪水。但堤防溃决,家毁人亡的灾难仍不时降临,特别是"康熙二年农历八月初二,大水平堤溃决四出,百里洲堤冲塌殆尽,人民流散,墟里萧条。"此后30多年间,百里洲变成一片废墟。此间,江沱流量已趋平衡。清朝道光十年后,长江主流逐渐北移,同治九年,一场前所未有的特大洪峰,促使长江改道北流,于是,沱江变成长江主航道,南江成了一条小河(即今南河)。

沮漳河入江口,古今也迁徙不一。《荆州万城堤志》载:“沮水旧分二支:一自江陵入江,一自枝江入江。枝江之流,明万历二十五年()因沮水泛濫,甃垱塞之,遂经从江陵入江。其塞处渭之瓦剅河”。《嘉庆重修一统志》载:“沮水旧分两支,一支自江陵入江,一支自枝江入江。

枝江之流,明万历二十五年因沮水泛滥,愁垱塞之,沮水遂迳以江陵入江。”沮漳之水入江处有二:一在枝江江口附近,古称沮口;一在沙市筲箕涯。沮水易于泛滥,枝江之流在万历二十五年填塞,填塞处名瓦剅垱。

为什么枝江要堵塞沮漳河江口的入江口,又是何人所为呢?

万历《枝江志》知县周仲士、钱奏勋修《枝江志》仲士,字毓所,仁寿人,进士,万历二十四年任。奏勋,仁和人,岁贡,万历三十八年任。先后续修邑志。“当榛芫之日文教聿新及播酋戎马之时民生不扰公之力也。”订正《枝江县志》。

史书记载周仲士后来任怀柔县令,怀柔“在宋元以前隶檀、顺二州,明洪武时始立今县,县志乃万历中蜀人周仲士所作,类多浮辞而实事反略”。是个官场人物。史书上对他褒贬不一,在《怀柔县志》寺观门的跋中,知县周仲士说:

今天下困穷已极,议节省则莫如裁冗费矣,冗费莫侈于宫室,宫室莫侈于寺观。

曷以明白易晓之理谕之曰:尔辈之惑不可解矣。内不敬父母,而外敬神佛,一惑也;明不惧宪典而幽恐违佛法,二惑也;近不修眼前而远思修来世,三惑也;较刀锥于父子兄弟而施十百于衲子缁流,四惑也。彼愚夫愚妇,岂无一二阴诱其明而归之正者乎?

沮水易于泛滥,江岸崩塌,江口镇也逐步向西迁移,可筑堤疏导,但是周仲士选了一条最方便也是最受诟病的做法,急于功利,他直接堵死了沮漳河的江口出水口,把沮漳河水的压力直接给了邻县的当阳的江陵。

主要还这一堵可不得了,同年夏,《当阳县志》载当阳大水,决河溶曹家渡口瓦刀河,沮水改道,从江陵注入长江口。沿江死人甚多。

明万历四十年,大水,漳水西溃,与沮水合,漳水上游5里之故道逐竭,船只不通。

清顺治四年,大水。

清顺治六年,大水。

清顺治七年,大水。

清顺治十四年,全县大水,沮漳泛滥,两岸堤多溃决。

清顺治十五年,大水,县城河堤崩溃10多丈,人多漂殁,死者甚多。

清康熙四年,水灾,麦城倒口。

清康熙五年春、夏,全县大雨,无收。

清康熙六年,大水。

清康熙七年,大水。

清康熙十一年,大水。

清康熙二十四年,大水。

清康熙二十五年,大水。

清康熙二十六年,大水。

清康熙二十七年,大水。

清康熙二十八年,大水。

清康熙四十四年,大水。

清雍正元年春,大雨10日,水潦无麦。

清雍正五年春,县境大雨夹旬,水潦无麦。

清乾隆十年夏、秋,大水。

清乾隆十一年夏、秋,大水。

清乾隆十四年,大水。

清乾隆十五年,斑鸠滩大水,民田尽毁。

清乾隆十七年夏,大水,无收。

清乾隆二十年,大水。朝阳山、范家垸堤溃数百丈,陷为巨潭。

清乾隆三十六年春、秋,大水,全县歉收。

清乾隆五十一年夏,大水。

清乾隆五十三年,大水。万城堤溃,军民漂殁无数。

清乾隆五十八年夏,大水。罗家湾堤溃,沙倒、兹泥等总淹没殆尽,死人无数。有庄姓一家数十人皆淹死。

清嘉庆元年,县境大水。

清嘉庆三年,大水。当阳、荆州军民漂殁无数。

清嘉庆二十一年十一月,大水。

清道光元年,大水。永兴堤西溃,引漳水旁流,故道再竭。

清道光六年农历七月,大水,东南堤防皆溃,人多溺死。

清道光十一年,大水。

清道光十二年,大水。

清道光二十一年春,大雨十日,全县歉收,民大饥。

清道光二十八年,县东南水灾。

清道光二十九年,大水。

清咸丰十年,大水。

清同治四年阴历六月,大水灾。县西北5处山崩,人畜漂殁甚众。东南湖乡成

泽国,无收。

清同治五年阴历三月,大水。沮漳沿岸,田毁屋塌,堤防多溃,人畜漂殁,死者甚众,秋无收。

清同治九年,大水。

清光绪二年阴历六月初五,县境特大洪水,灾情比乾隆辛卯年间尤甚。

清光绪六年四月,县境平原出水,沮漳泛滥,县城溃堤10余丈,死人甚众。

清光绪十五年阴历六、七月,大水灾。沮漳二水数次泛滥,两岸禾苗被毁,人畜多淹殁。沙倒、兹泥等总尤甚。

从此当阳几乎年年大水,随着河岸的泥沙的抬升,最终威胁到下游沙市的安全,沙市又修了万城堤。

封堵沮漳河出江口的影响,比荆门截留漳水修筑漳河水库的危害更大。当然,这对枝江自然是大有好处,还专门做了碑记纪念。

《荆江大堤史料简辑》记为:沮漳河至柳港后分二支:一支经百里洲鹞子口入江,在清乾隆五十三年,由于万城大堤溃口修筑百里洲,鹞子口淤塞。改由筲箕洼入江。一支东北流经保障垸、清滩河、绕刘家堤头经曲桥入太湖港,过护城河达关沮口入长湖,明崇祯年间截堵刘家堤头,因而断流”。

清代的江口港口,源于玉泉,由横溪分支,过清溪、杨家滩入西湖,以达于江。袁中道游记、孟浩然诗中都有到玉泉寺路过紫盖寺的记录。

当然江口镇的繁荣局面,一直维持到民国初年,以后长江航道淤积,航行受阻,冬季逐渐不能靠船,最后也逐渐衰落了。

至于当阳,沮河故道上修了省道,直达枝江问安、江口、长江,和汉宜公路交叉口称江富路口,也是仅有的称谓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