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源自古老的氏族部落,同姓之人即有着相同的祖先,存在血缘关系;氏则由姓分化而来,有一定地位的男性才有氏,氏主要来自封地或者官职的名称,一个人的姓无法变更,氏则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改变。
“上古八大姓”的概念很可能到明朝才出现。数以万计的中国姓氏,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八大姓。
看看你是哪个姓的后人?
姜姓
起源于炎帝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姜为姓,神农氏、共工氏、有邰氏、吕氏皆为姜姓。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共有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其中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姬姓
源自轩辕黄帝,黄帝是中华三大始祖之一,更被后世称为人文之祖。据成书于西晋的《帝王世纪》记载,轩辕黄帝生于寿山,而长于姬水。姬为江河之名,故此黄帝姓姬,全名为姬轩辕。周朝的国姓便是姬姓,武王姬发分封诸侯国,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分封者大都以国名为姓,再加上东西两周战伐不休,亡国者甚众,改姓纪念亡国的人也数不胜数,到后来姬姓的分支竟占《百家姓》总数姓的82%,有姓之多。
姬姓为此衍生出上百个姓氏列如:王、张、杨、周、吴、李、孙、胡、朱、林、郑、郭、管、鲁、蔡、霍、龙、段、雷、钱、易、李、刘、黄、谢、冯、董、程、袁、虞、邢、康、毛、曹、卫、毕、魏、滕、杨、蒋、韩、唐、詹、何、梁、于、孟、许、万、常、石、廖、邹、陆、孔、崔、秦、江、武、乔、贺、赖、龚、文、智、傅、沈、彭、吕、苏、卢、贾、刁、阎、余、潘、杜、戴、汪、田、任、方、史、顾、侯、邵、召、茅、单、甘、耿、焦。(其中不排除其他来源,比如王姓,后世亡国皇子改姓王以记身份,但姬姓是主源)
妫(guī)姓
与姚姓皆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舜帝生于姚墟而居于妫水)。春秋战国时代的妫姓诸侯国有陈国、齐国(田齐)和遂国。先秦以后,妫姓后人常以齐氏自称,故现在少有保留妫姓者,由其派生出的氏族有很多,比较典型的诸如陈、田、袁、陆、王、车、薛等。
年4月21至23日,世界舜裔联谊会第13届国际大会在河南长葛县隆重举行,这是该组织首次回到祖国故土认祖归宗。如今已举办了10多届,影响很大。天下舜裔,姓氏各异,但同根源,血脉相连。
姒(sì)姓
在浙江绍兴会稽山麓,有个白墙黑瓦、小桥流水的小村落——禹陵村,被称为“天下第一守陵村”。顾名思义,这个村庄因大禹陵寝而诞生,村中百姓世世代代都是禹陵的守护人,相传也是大禹的直系后裔。何以为证?因为,他们都姓“姒”。
按照当地《姒氏世谱》记载,夏朝的中兴之主少康,将庶子无余封于会稽,以奉祀宗庙先祖,此即绍兴禹陵村姒姓的源头。假如从一世祖“大禹”推算,禹陵村姒姓已传承多世,足为可观。
禹陵村每年举行隆重的“禹祭”,不仅当地姒族聚聚一堂,姓禹、夏、余、鲍、曾、夏侯的人们,也来追思禹王,他们都以姒姓为姓祖,成为中国“根祖”文化的奇特一景。
嬴姓
源自五帝之一的少昊(三皇五帝之一),在《帝王世纪》中记载: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嬴姓也。嬴姓最出名的因该是秦始皇嬴政了,现在嬴姓少之甚少,嬴姓的分支有30多个,如李、黄、梁、徐、廉、江、秦、赵、马、葛、谷、缪、钟、费等姓,被后世合称为“嬴姓十四氏”。
秦朝灭亡后,六国贵族都痛恨秦国,秦国嬴姓人四散逃亡。为躲避追杀,嬴姓人改为他姓隐居的情况相当普遍,而且罕有记载。21世纪,嬴姓人在江苏、山东、云南、北京、河北、福建、浙江等19个省份均有分布。江苏嬴姓人最多,但分布比较分散;四川、贵州两省嬴姓人口总数约人,祖上曾出过大将;山东临沂市河东区有上千嬴姓人居住,其他地市相加也有约千人;其他各省嬴姓人口相加,约有人。
姞(jí)姓
姞氏是中华汉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单从“女”字旁就可以断定,姞氏是带有非常明显的上古母系氏族社会标志的姓氏。姞氏也是黄帝姬轩辕的直系后裔,据司马迁著《史记·五帝本纪》中云:“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又《国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这十二姓里的姞姓即由黄帝所赐,而姞氏后人去女傍而改成简写吉氏,才成为今天的吉姓。后世衍生有吉、雍、孔、尹、蔡、鲁、允、鄂、密、须、阚、严、光、羊、杨、逼、断、敦、燕、郅、虽等姓。
姚姓
姚姓同样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也有说法说出自夸父)舜生于姚墟,他的子孙后裔就多以姚为姓。姚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广东、江苏四省。据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70个之多,比较常见的有陈、王、孔、文、吴、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
妘(yún)姓
传说妘姓源自火神祝融,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后世衍生有鄢、郐、路、罗、鄅、妘、曹、斟、己、董、彭、秃、芈等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什么姓,算“稀有”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讲了一个故事:
宋仁宗景祐年间,有个叫皮仲容的郎官。这天,他刚出门,就有人道贺:“皮大人好贵气,将来一定任御史台的主管!”皮仲容一听,喜出望外——御史台监察朝廷,是高官要职。他忙问对方如何得知。对方微微一笑:“当今御史台,用的人都是稀姓,看您的姓如此少见,故而得知。”
稀姓,即稀有姓氏。原来,当时御史台的御史分别是“仲简”“论程”“掌禹锡”。“论”和“掌”两个姓,在成文于北宋初的《百家姓》里压根没收录,而仲姓在《百家姓》里排在靠后的位,都是实打实的“稀姓”。
皮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85位。可从皮仲容被路人调侃的遭遇来看,当时皮姓也属于“稀姓”,排名高,大概是因为皮姓的声望大于实际人口。
《归田录》里说,皮仲容的遭遇,“闻者传以为笑”。笑声中,不仅有对皮仲容善意的打趣,也饱含着对诸多稀姓者同朝为官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