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牌之战,打胜仗的74军为何没人提王耀武

年12月18日午后,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冢田攻在由南京飞往武汉的途中,座机在安徽省太湖县上空被中国部队击落。

冢田攻和同行的第十一军参谋主任藤原武等十余人,在异国他乡抛尸荒野,罪有应得。

冢田攻死了,就得有打替班的。

日本陆军省军务局长和陆相东条英机合计了一番之后,点了正在黑龙江省孙吴县担任第四军司令官的横山勇的将。

横山勇来了

虽然是平级调动,但驻扎在武汉的第十一军可是日本中国派遣军中仅有的一支战略机动部队,其战斗力、影响力远非窝在孙吴县,仅有一个师团和几支守备队组成的第四军可比。

当时,比横山勇资历深厚、名气大的日军将领有的是,谁也没有想到,东条英机会把横山勇放在第十一军司令官这么重要的位置上。

很有可能的是,东条英机以为横山勇比较老实听话吧,他已经受够了那些桀骜不驯的第十一军历任司令官们的气了。

可没料想,相对于日军中那些虽然桀骜不驯,但却不敢公然违抗命令的将领,横山勇的表现却让东条英机和畑俊六眼前一黑。早知如此,还不如把他留在山沟里呢。

有些人看似唯唯诺诺,老实听话,这是因为没有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一旦给了施展的机会,他们释放出的”蛮劲“就能吓人一跳。

横山勇就是这种人。

司令官倒是配上了,可参谋主任的人选却不好找。

参谋主任官虽然不大,军衔也不高(大佐),但却是辅佐司令官不可或缺的岗位。在一定程度上说,有什么样的参谋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司令官。

可挑来挑去,总是没有合适的人选。无奈之下,畑俊六只得把刚从华北方面军调到派遣军的岛贯武治派到了第十一军。

侵华日军中,有两个参谋主任比较出名。一是刚死去不久的藤原武,另一个就是岛贯武治。

藤原武用兵讲究“勇”,可战术却单调。在他担任第十一军参谋主任期间,作战计划中,常用的战术就是“分进合击”。

岛贯武治用兵讲究“滑”,善于穿插、迂回、突破、包围。

这个本事也不是岛贯武治在军校学来的,而是他在担任华北方面军参谋主任期间,让八路军的游击战法给打的“焦头烂额”的时候学来的。

就在横山勇、岛贯武治想要“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时候,第十一军精锐的第三师团和第十三师团的师团长也换人了。

第三师团由山本三男接任,第十三师团由赤鹿理接任。

这次换人让横山勇有了“底气”。

山本三男是横山勇在关东军第四军时的老部下,对自己一向唯命是从。赤鹿理虽然和自己没有太多交集,但据说是个骄横的人。这也可能跟他仅用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就由旅团长升任师团长有关。

赤鹿理升官如此之快也是和他上司的密切“配合”分不开的。

赤鹿理当联队长的时候,旅团长(田路朝一)座机被击毁;当旅团长的时候,师团长(酒井直次)又踩了地雷。总之,赤鹿理的“运气”好得很。

第十一军汇聚了横山勇、岛贯武治、山本三男和赤鹿理这四位不“安分”人物,以后屡屡发生骄横抗命的情况就太正常不过了。

鄂西会战发起的原因

横山勇和岛贯武治上任之后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昔日不可一世的第十一军上下都弥漫着一种不健康的思想:对中国部队的战斗力估计过高、士气不振等等。

横山勇和岛贯武治知道,部队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第十一军还没有从第三次长沙会战遭受的打击中回过神来。

要想恢复士气,除让部队体验一次必胜的作战外,别无他法。

因而,横山勇准备在年春季发动一次新的作战。

可要发动一次大战,总得找个合适的理由吧?

以恢复士气为理由?以日军“煮熟了的鸭子-嘴硬”的个性,这种理由是说不出口的。

于是,第十一军司令部的三位大佬,司令官横山勇、参谋长小薗江邦雄、参谋主任岛贯武治展开地图开始研究。

这一研究,真的就研究出问题来了。

畑俊六图片来自网络

枣宜会战之后,宜昌虽然在日军手中,但由宜昌到岳阳,再到武汉的长江水路仍然由中国部队控制。

日军虽然在宜昌搞了大量物资,又派出了几十艘货轮去拉东西。可是长江水路不通,只要货轮一驶入长江,就会遭到攻击。

更令横山勇郁闷的是,不仅长江水路不通,连汉水水路也不通。一支名义上归第五战区领导,但实际上处于半自立状态的师王劲哉部屡屡阻断汉江水路,让第十一军如鲠在喉,难受不已。

本来第十一军驻守武汉受到的威胁就很大了。

江北,第五战区李宗仁部,就像一把大锤时刻瞄着自己的头部;江南,第九战区薛岳部,就像一把钢刀时刻准备阻断长江水路,斩向自己的腰部。现如今又来了一个王劲哉,堵在自己的咽喉,让自己不得舒展。

第五战区和第九战区,横山勇不敢轻动。可王劲哉,我还不敢动吗?

因此,横山勇决定发起一场旨在打通长江航道的所谓“江南江北歼灭战”。

鄂西会战由此爆发。

六战区判断失误,石牌要塞危矣。

说起王劲哉,也是抗战时期的一朵“奇葩”。

他本是西北军新编35师师长,由于率部在徐州会战中立下大功,受到蒋氏的传令嘉奖,并把“一·二八”淞沪抗战的荣誉纪念日授予王劲哉部,改番号为陆军师。

武汉会战后,王劲哉率部脱离正面战场,虽在名义上归属第五战区领导,但实际上处于半自立状态。

对于李宗仁、何应钦、陈诚等人,王劲哉是不放在眼里的。他处处与蒋氏比高低。在他的住处,并排挂着两幅人头像,一位是蒋氏大元帅,另一位就是王劲哉师长。

他还自撰对联一幅:

你委员长若抗战到底;我王劲哉誓死不做汉奸。

可是,由于王劲哉在周边人缘太差了,在遭到日军攻击的时候,友邻部队竟无一人来救。

年2月25日,王劲哉被俘。

王劲哉虽然不受大家待见,但他占据的地盘恰好位于六战区和五战区的结合部。过去,五战区和六战区之所以不动他,是想留着他牵制日军。

可如今,王劲哉的地盘丢了,就成了日军打入第五战区和第六战区之间的一根“楔子”,把两个战区割裂开来。

局势顿时不妙起来。

横山勇的动作很快,在击败王劲哉后,立即派出一部进入江南,占领了一个桥头堡阵地。随即,2个师团、5个支队和一个混成旅团的日军踏上了江南。

横山勇的意图是,要在江南直线长公里,宽60公里的地域上对第六战区展开一次大型攻击。

第六战区自设立之日起,核心任务就是守住川东,保卫重庆。蒋氏拨给陈诚30万大军作为基本部队。每逢战事,还要从五战区和九战区抽调兵力援助。

应该说,第六战区拥有这么雄厚的兵力和援助,仗其实打得并不好。

六战区还有一个不利条件,司令长官陈诚被调到远征军去了。

代理的孙司令长官刚来,对六战区的情况还不熟悉。孙司令出身西北军,属于“杂牌”将领,资历相比其他各战区司令长官又浅得多,要想如指臂使的指挥以蒋氏嫡系为核心的六战区部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年5月5日拂晓,随着日军发起进攻,鄂西会战开始爆发。

此战是横山勇就任第十一军司令官以来的首战,为了让自己的长官不至于打败仗,岛贯武治施展出了浑身解数。

他一改前任藤原武惯用的意图明显且来势汹汹的“分进合击”战法,而是虚晃一枪,命令一部日军向常德佯动,做出一副要攻占常德的假象,吸引中国部队救援常德。

位于湘西北的常德既是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的结合部,又是这两个战区的军粮补给地和反击日军的前进基地,战略地位很高。

横山勇的岛贯武治判断,只要常德示警,中国部队就一定会派重兵救援。

如此一来,日军主力就可以沿着长江北上,歼灭鄂西地区的中国部队,进而解除长江航道的威胁。

日军的计划不可谓不巧妙。

战事一开始,驻扎在安乡、南县一带的王瓒绪29集团军和王敬久的第十集团军就遭到日军攻击。尤其是29集团军下辖的第73军有被包围的危险。

为此,孙司令定从江防军中抽调兵力予以解救,可却被蒋氏制止。

图片来自网络

给出的理由是:

查三峡要塞扼守四川门户,为作战之枢纽,无论战况如何变化,应以充分兵力坚固守备,江防军不得向宜都下游使用!

失去救援的73军残部奋力杀出重围,可断后的部队却损失巨大。

击溃王瓒绪29集团军后,日军继续实施佯动,一部兵力继续向津市、澧县前进,做出一副要击溃第44军,向常德进攻的假象。

另一路日军由第三师团、第十三师团和第39师团、第58师团各一部组成,在人们都把目光投向常德方向的时候,快速突破了王敬久第十集团军的枝江、公安防线,已经逼近了鄂西。

5月18日,日军的战略佯动已经获得成功。横山勇兵分两路,南路以赤鹿理第十三师团为主力,加强第58师团的野沟支队(旅团级别)迂回攻击渔洋关;北路以山本三男第三师团为主力,加强第39师团野地支队,攻击宜昌以西的石牌要塞。

直到此时,孙司令才明白,日军这是明打常德,意在鄂西啊!

不仅孙司令,蒋氏和刚从云南紧急赶回鄂西的陈诚也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蒋氏和陈诚在识破日军险恶用心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份担忧,如果日军攻击鄂西是虚,实打重庆该怎么办?

我们现在都知道,在鄂西会战时,日军根本没有攻略四川的意图。他们的意图仅是攻击第六战区,打通长江航道,接应囤积在宜昌的物资撤往武汉。

可那个时候,蒋氏和陈诚哪里会知道日军的作战计划?

要知道的是,在年,日军就已经在密谋实施所谓“川陕攻略”了。要不是杜立特轰炸东京,进而引发了“浙赣会战”,以至于让日军取消了该计划,年初,日军就已经开始实施“川陕攻略”了。

现如今,日军已经打到了鄂西,时间又是在年5月,难道日军重新捡起了“川陕攻略”?

这可不得不防,一旦日军攻占了六战区长官部所在地恩施,并且以恩施为跳板,进而攻打重庆,这就是一件要命的事。

虽然目前日军还没有攻打重庆的迹象,但蒋氏和陈诚却不能不做此预判。

为此,蒋氏下令,把两支直辖部队,第74军和第79军从湖南调往鄂西驰援。

年5月21日,赤鹿理的第十三师团攻占了渔洋关。鄂西大震。

要知道的是,渔洋关位于鄂西五峰县,是通往恩施的必经之路。日军攻占了渔洋关,下一步的动向肯定是恩施。可打下恩施之后呢?日军是退兵还是继续攻打重庆呢?

按照之前第十一军的一贯打法,总是事先设置一个战役目标,如三次长沙会战,日军均以攻下长沙为作战目标。

可长沙离重庆尚远,即使日军攻下长沙,也不会对重庆产生直接威胁。而恩施则不同。一旦有失,日军就可以沿着恩施通往川东的大路直取重庆。

虽然沿途路况并不是太理想,但也总比沿着长江三峡水路进攻重庆要方便得多。

想到这里,陈诚再也坐不住了。他紧急下令,六战区的两支机动部队,朱鼎卿的第86军和宋肯堂的第32军向渔洋关出击,一定要把渔洋关夺回来。

不料,这两个军不仅没有收复渔洋关,反而被第十三师团击溃。从此之后,第六战区再也没机动部队了。

大敌当前,所能动用的部队都被派到了前线,又没机动部队,六战区的局势岌岌可危。

5月24日,又一则情报传到陈诚和蒋氏耳朵里。赤鹿理师团在留下了一个大队驻守渔洋关后,主力沿着清江向恩施急进。

蒋氏得到情报后下令:

“江防军应死守资丘、木桥溪、曹家畈、石牌一线,拒止敌人。石牌要塞,应指定一师死守。”

这道命令“应指定一师死守”中的“一师”,就落在了第十八军第十一师头上。

石牌,位于宜昌以西,野三关以东地区,自日军攻占宜昌后,距离宜昌不足20公里的石牌就成为了阻止日军西进的前哨。

一旦石牌要塞有失,日军就可以沿着长江水路西进,配合从恩施方向走陆路攻打重庆的日军来个两面夹攻。

而且,石牌有失,即意味着石牌外线的工事都要放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日军的飞机就可以长期停驻在宜昌机场,随时对重庆展开轰炸。

之前,日军虽然占领了宜昌,但由于宜昌外线仍然掌握在中国部队手中,远程炮火可以随时覆盖宜昌机场,日军飞机不敢在宜昌机场停留。

每逢轰炸重庆,日军飞机总是在武汉、南京等地区起飞。从武汉、南京到重庆,航程远,重庆军民总有反应的时间。

如果日军从宜昌机场起飞轰炸重庆,航程就要近得多,留给重庆军民的反应时间就会越来越少。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石牌都不能丢。

石牌要塞保卫战

枣宜会战之后,陈诚的第十八军就没有和日军交过手。虽然驻地离宜昌很近,双方“冷枪、冷炮”不断,但都属于“小打小闹”。

很多部队都在看着第十八军。拿着精良的装备和丰厚的军饷,3年多竟然没和日军打一仗。

这一次日军逼到了家门口,要是再不打一仗,第十八军恐怕以后在友邻部队那里头都抬不起来。

因此,当蒋氏决定死守石牌的时候,陈诚把命令下给了江防军司令吴奇伟,吴奇伟把命令下达给第十八军军长方天,方天又把命令下达给了第十一师师长胡琏。

作为第十一师师长,胡琏对能否守住石牌心里是没有多少底气的。我们耳熟能详的,胡琏在石牌保卫战中所说的“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其实在当时就被陈诚给挡回去了。因为陈诚认为胡琏这是在打“官腔”。

但胡琏这个人比较会煽情,写遗书、祭拜山川、写祭文,闹的是轰轰烈烈。

可在背地里,胡琏生怕第十一师成为被抛弃的孤子,不仅把所有的金银细软送到后方,还一个劲地对第十八军参谋长赵秀昆说,你们撤下去后,可千万不要忘了11师啊!

这也难怪,胡琏在蒋军中的名声其实并不好,一向被视为“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代表人物。

现在轮到他有难了,想到以前自己做过的种种见死不救的事情,他可不是担心自己将来没人救嘛。

其实,在石牌保卫战中,由第11师驻守的石牌要塞根本就没有接敌,战斗都是在石牌外线打的。

战果也没有蒋氏宣传的那样,日军伤亡三万余人。

图片来自网络

那真实的战况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就在六战区局势岌岌可危之时,周边战区的援兵开到了。

首先是吴奇伟的江防军“开和”了。

鄂西会战承受压力较大的是吴奇伟的江防军。防守要地,退无可退。要么死于战场,要么死于军法。

在这种局面下,江防军爆发出强大的战力,把日军第39师团的一个联队包围在长江南岸的柳林地区,几乎全歼了该联队。战斗激烈的时候,该联队长一度决定焚烧军旗。

要知道的是,日军各部队中仅有联队才有军旗,一旦军旗被中国部队缴获,就意味着这个番号要被取消。

就在江防军拼死阻击日军的时候,74军王耀武部已经赶到了松滋,截断了日军的后路;79军也已向渔洋关挺进;五战区派来的援军,30军池峰城部也已向日军后路的当阳县发起攻击;周磐26集团军直接向宜昌发起进攻,意图“围魏救赵”。

5月28日,86军夺回了渔洋关,这就意味着赤鹿理的第十三师团后路被中国部队截断。

5月28日夜,第十八军18师与第三师团接火。18师阵地失守,且战且退。日军紧追不舍,于29日中午到达太史桥。

太史桥的地势与渔洋关类似,都是两山夹一沟,地势险要,由第32军第5师防守。

日军要想攻占恩施,只要突破了太史桥,剩下的路程就是坦途。

赤鹿理的第十三师团得知后路已被截断的消息后,不仅没有反扑,反而继续西进,准备绕行到石牌北部包围石牌要塞。

5月29日,横山勇突然下达了全军反转(撤退)的命令。

原因有两个:

其一、日军打通长江航道的目的已经达到,装满物资的53艘货轮已经向下游开去。

其二、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中国空军的反击力度太大了,鄂西战场的制空权已经被中国空军掌握,前线日军的伤亡绝大部分都是中国空军轰炸造成的。

5月31日凌晨,第十八军军长方天接到前线报告,说在30日夜间,对面的日军阵地上寂静无声。经侦查,日军已经连夜撤退了。

兴奋的方天连忙向陈诚报告:已击败进攻石牌的日军。

得到日军撤退的消息后,蒋氏自然是大喜过望,下令马上反击;而胡琏则长出了一口气,自己一顿作秀换来的结果竟然是石牌要塞没有受到攻击。这下子,自己不用死了。

石牌保卫战的战果如何?

年6月3日,重庆各大报纸刊登了《鄂西大捷之经过》的战地报道,上面赫然写着:

“仅北斗冲一地者即有二千三百余具其他要塞周围各阵地之遗尸,此时均无时间统计......敌军伤亡人数至少三万人以上。”

鄂西会战结束后,六战区汇报了“毙伤敌官兵名”的战果。

可到了向外发布的时候,这个数字再一次发生了变化:

“毙伤敌人,俘敌48人,缴获步枪支,机枪30挺,迫击炮10门。”

三次通报,三个结果,不由得不让人疑惑。

那鄂西会战日军伤亡数字究竟是多少呢?恐怕谁也说不清。

正当蒋氏大肆宣传“鄂西大捷”的时候,远在国外的宋子文发来一封电报:

“稍具常识之人,必觉我方如仅获如此少数战利品,敌人决无五万余人之死伤。以各国战事常例判断,敌方死伤不能超过五千人。”

“窃查我方军事宣传之幼稚,已非一日,往往以儿戏视之。且其报告损害政府之威信甚于敌人之宣传,其效用等于第五纵队参加工作。”

是的,杀敌五万,仅仅缴获了几百条枪?换了谁也不会相信。

宋子文来电报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在告诫蒋氏,吹牛也要会吹,丢人都丢到国外去了,还是别再宣传了。

据时任十八军参谋长赵秀昆回忆,年重庆报纸上公布的歼敌数字中,具遗尸的数字是他编造的,三万余人的数字是“军令部”捏造的。

赵秀昆回忆道,当时日军进攻石牌虽然有两个师团的番号,但仅有余人的兵力。因为5月27日,日军就已经准备撤退,攻击石牌是为了造成一种假象,以此来掩护货轮向下游逃离和日军撤退的企图。

日军除战死在其他地区的人员外,直接战死在石牌外线的仅有余人。

可让日军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在撤退时却碰到了硬“钉子”。

日军撤退途中,第79军暂编第6师堵住了第十三师团的后卫部队。

当时,第十三师团主力已经撤回了江北,见后卫部队被围,赤鹿理只得率军回救。可没料想,在混战中,第十三师团司令部竟然失联了。

得到消息后,横山勇大惊,只得派出高品彪第十七混成旅团去接应赤鹿理。

日军的混成旅团和军阀混战时期的混成旅不一样。

中国的混成旅相当于“小师”,而日军的混成旅团则相当于“大团”,在级别上要低于旅团,单独执行任务的时候是没有资格被称作“支队”的。

年6月5日,当高品彪第十七混成旅团开进到松滋县境内的裴李桥时,迎头碰上了74军的周志道51师和张灵甫58师。

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遭遇战,双方谁都没想到。

双方一交手,强弱立判。短短几个小时,第十七混成旅团就有两个大队长、余名士兵被74军击毙。

要是再打下去,高品旅团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危急时刻,横山勇只得给了自己这位老乡下了撤退命令(二人都是千叶县人)。74军尾随追击,又击毙了余人。

从单次战斗的战果来看,鄂西会战中,74军在裴李桥与第十七混成旅团的遭遇战,战果应排在前列。

可现实是,根本就没有与日军接战的石牌守将胡琏因一系列地作秀而声名鹊起,而一仗就击毙日军余人的74军军长王耀武却无人颂扬。

这又是为什么呢?

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一方面,鄂西会战后,蒋氏还是看重王耀武的战功的。因此,在鄂西会战结束后,王耀武就荣升29集团军副总司令、24集团军司令等职。

另一方面,王耀武在解放战争中被俘,还在广播里呼吁蒋军将领投降,呼吁和平,犯了蒋氏的大忌。

而且,王耀武在功德林中表现不错,首批获得特赦,更是成了蒋氏的“眼中钉、肉中刺”。

因此,对岸能宣传王耀武的战绩吗?

反观胡琏,在石牌开战之前就做了一个大秀,成了媒体宣传的绝好对象;在淮海战场又表现得很“英勇”,甘冒“奇险”,两次出入双堆集,死也要和部下死在一起;金门之战,又击退了我军的渡海之战,一时间风头无两,荣获“金门王”的称号。

可事实是,石牌之战,第十一师驻守的石牌要塞都未接敌,哪里来的战果?淮海战役,胡琏之所以能够逃脱,是因为他驾驶着坦克靠着碾压部下才逃过一劫。

而黄维之所以被俘,是因为他下不了狠心碾压自己的部下,以至于搭乘的士兵造成坦克超重,发动机损坏所致。

这可不是乱讲,而是胡琏亲口对黄维老婆说的。

鄂西会战虽然失败,但还是有所得的。那就是中国空军已经成长起来,在战争中已经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横山勇之所以在石牌要塞几乎可以唾手而得的情况下撤退,一是,日军战役目的已经达到;二是,中国空军对日军的威胁越来越大,甚至已经达到了战机编队可以对一整个师团发起攻击的强度。

横山勇若不及时撤军,很有可能会在中国空军与陆军的联合打击下失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