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百花齐放的中国白酒,为何这么多都陨

曾“百花齐放”的中国白酒,为何这么多都陨落了?背后原因太可惜

中国酿酒史源远流长,但要说起“百花齐放”的时代,恐怕非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莫属!

用“遍地开花”来形容当时的白酒业,一点也不过分!

当时粮食产量大增,为酿酒提供了先天条件,再加上人们逐渐富裕,对白酒的需求日渐升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白酒自此蓬勃发展起来。

东有江苏的“三沟一河”,山东的八大名酒;北有东北三省的北大仓、北大荒,内蒙的河套王;南有广东的玉冰烧,江西的四特酒;西有新疆的伊力特;中部地区的白酒更是数不胜数,河南的杜康、张弓酒、鹿邑大曲,山西的汾酒,湖北的枝江大曲,湖南的武陵酒,四川的八朵金花,还有贵州的八大名酒……说上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当年这些酒,不管在本地还是全国,都有着响当当的名号,甚至还远销国外,名扬欧洲、东南亚各国,摘得了各种奖项桂冠。

但几十年过去,再看如今的白酒界,排在顶端的只有茅台和五粮液,泸州老窖和剑南春也只能在第二梯队了!

这些好白酒都去哪了?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其“陨落”了?大多数逃不开这5个原因。

管理层频繁换动,经营不善

一个企业想要走得更远,管理上一定不能出现问题,管理者频繁地更换,经营理念的不停转变,只会让“军心”涣散,企业一步一步走下坡路,山西的汾酒和陕西的西凤酒,就是吃了这个亏。

错失白酒发展黄金期,思维固化

老酒企一直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酒质好,就一定能扩大市场。

可自7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富裕起来,酒已不再作为一种单一饮品存在,更多的社交属性逐渐显现出来,人们迫切需要高档白酒来进行社交,当时五粮液就瞅准了这个商机,趁机涨价,将价格与高档划上了等号,一下子占领了市场,茅台也是后来居上,赶上了顺风车。

可此时其他的白酒在做什么?打价格战,拼谁的价格低,一直在中低端消费人群打转,等它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市场早已把它们淘汰。

外资渗入,只想捞钱

白酒行业的暴利吸引了很多外资的注意,在中国放开市场以后,很多国外的企业开始投资中国白酒,比如说云南的于林春,还有水井坊和文君酒,都曾被外资渗入,可这些企业只想捞钱,根本不懂中国的白酒市场,不仅没帮这些企业打出一片天,反而还托垮了酒企,名气再不复从前。

白酒勾兑风波

如果说上面的原因都是外在,那这个就只能说是企业自己作死了。

最开始爆出来的是山东的秦池酒,从四川小酒厂购买白酒,勾兑以后假装真酒售卖,之后在巨大的利益趋势下,全国酒企开始跟风,大肆售卖勾兑酒。

白酒名声就是那时被破坏的,后来这些酒企即使改过自新,名声也大不如前了,销售额骤降,如今只能屈居一隅。

其实,纵观中国白酒从“百花齐放”到如今的“一枝独秀”,不难发现,一个酒企要想走得更远,酒质是企业立身的核心,经营也同样重要,跟不上市场形式的发展,迟早要被淘汰,

但回过头来,又不免为那些认认真真做酒的企业感到可惜,明明酒质不错,却因为经营栽了跟头,真是让人悔不当初。他们也给了现在酒企一个教训,那就是酒质要与经营并重,不然再好的酒也怕“巷子深”。

事实上,中国的好酒太多了,如果被埋没就太可惜了,就像下面这2款酒一样,酒质都很好,但就走不出本地市场,有空的话不妨试试!

君中元私藏酒

产自贵州仁怀,酱香型白酒,优质纯粮。

酿造人是曾传政,原茅台厂长李兴发的弟子,多年来一直醉心酱酒研究。

老一辈酿酒人对酒质极为看重,原料和工艺必须上乘,从不偷工减料,也不会投机取巧,正因如此,酿出的白酒酒质极高,深受当地酒友的欢迎。

不过酒厂负责人也是不重视宣传,所以知道的外地人不多,一直在本地市场打转。

开瓶酒香四溢,酱香突出,陈香、窖香、焦香、粮食香夹杂其中,协调统一;

倒酒入杯,酒线细长而不断,坠而不散,杯中酒花饱满如豆,很是好看,轻饮一口,醇厚丰满,刺激味蕾,口舌生津,酒液成团不散,一线入喉,顺畅丝滑,酒香沁入心脾,酒嗝都是满满的香气,让人忍不住多喝两杯!

白云边酒

这款酒产自湖北松滋市,纯高粱酿造,属兼香型白酒。

白云边是浓、酱、清三种香型兼具,在国内兼香型白酒里算是数一数二的,因为大多数酒企只能兼具两种香型。

当然,它不仅香型上三者兼具,口感也十分独特,醇厚爽甜,回味绵长,酒液清澈,酱浓协调,有“湖北茅台”之称,曾经一度畅销东南亚地区。

不过,这款酒发展也十分曲折,如今虽然在湖北也称得上“一哥”,但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在全国知名度不高,不得不让人感到惋惜。

今天文章写到这里就结束了,关于白酒,你还有什么想说的,不妨在评论区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0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