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传平我在枝江歌舞团的五十年岁月西部文

14岁时,我在江口中学读书,被招入到枝江歌舞剧团(当时叫思想文艺宣传队)。那时年龄小,不懂事,不想过早参加工作,自己学习成绩好,只想继续上学读书。十多天后,宣传队下乡演出从江口路过时我跳下了车,跑回家哭着对母亲说:“我要读书,不想去宣传队”。看到我如此真切而又执拗,母亲就带我去找了学校领导,让我重新回到了课堂。然而仅仅过了几天,剧团的领导就找上门来反复做母亲的工作,还说“不让儿子宣传思想,想让他干什么?”母亲胆小,听了这话也拿不定注意了,只好打电话叫在五七干校劳动锻炼的父亲回来劝我。第二天,父亲就骑着自行车把我再次送到了宣传队。就这样,我与枝江剧团血浓于水,在枝江剧团里相依相随五十年,一辈子与剧团紧密相连,也见证了枝江剧团的发展与变化。

枝江县文工团旧貌

枝江市歌舞剧团始建于年2月,初始团名为“枝江县社会主义教育宣传队”。无正式编制,无固定经费,演出全免费。由县文化馆副馆长史若愚任负责人。一部分来自国营工厂、商店、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同志,在原单位领薪;一部分来自农村的社员,报酬由文化馆负担。年10月剧团更名为“枝江县宣传队”,史若愚由“负责人”变为“队长”,虽不是正式机构,但经费有了保障,由县财政局按月“按实核销”。年夏,在原宣传队基础上,组成“枝江县农村文艺宣传队。”从此,枝江正式出现了有国家编制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李志静任指导员兼队长,本团有了第一枚公章。年2月,团名改称“枝江县思想战斗文工队”。年8月,更名为“枝江县革命委员会思想文艺宣传队。”年夏又改为枝江县文工团,年2月改为枝江县黄梅戏剧团,年再次改为枝江县歌舞剧团,到年,枝江市歌舞剧团和枝江市黄梅戏剧团两块牌子并存。

上世纪六十年代,剧团奔赴农村开展巡回演出时,一行20多条扁担,各人挑着行李和演出物件,走乡串队,被戏称为“扁担剧团”。七十年代初,剧团下乡演出放下扁担,改成板车,车上装着行李和演出物件。一般是男同志分成几班,轮流拉车走过一村又一村,被戏称成为“板车剧团”。后来相继有“牛车剧团”、“拖拉机剧团”、“嘎斯车(人货混装)剧团”、“大篷车剧团”,每次外出演出,路上极其辛苦,到达演出地时,全体人员都是满脸灰尘。到80年代末,我们开始租车,租一辆大货车和一辆面包车,将人和货物分开,改善了我们的出行状况。年,文化部和财政部分批给我们每个专业剧团配送了一辆流动舞台车,改变了过去演出的艰苦条件。到年,省文化厅和财政厅又给我们配送了一辆流动文化车(21座小客车),给演员们下乡演出提供了极大方便。年,文化部和财政部再次给我们配送了一辆升级改良的流动舞台车,可以遥控操作,并且音响、灯光、数字控制台、电脑等设备一应俱全,为演出创造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70年代,我们下乡演出,交通不方便,需要在村里住宿,那时候常常睡在牛栏屋里,睡在学校课桌上,睡在农户家里。有次男女睡在一间仓库里,就用一床幕布把中间隔开,相互有一点响动都听得清清楚楚。记得有几次,热情的农户让我们几个睡在刚刚结婚的新娘的床上,如此上等的待遇让我们非常开心,也特别感谢那些真诚的老乡。现在我们有自己的舞台车、小客车,来去很方便,演出效率也很高,一天演出两场是常有的事情。乡村振兴让枝江的乡村公路也修的很好,即使到最偏远的乡村演出,当天都能返回城区,我们再也不用给群众添麻烦了。

近年来,给老百姓送去了无数接地气的好节目。除了送戏下乡,我们还常年到外地巡回演出,我们的足迹踏遍了北京、上海、河南、陕西等近20个省市。最初我们都是自己带行李,睡舞台、滚地铺,后来条件改善了一些,每人添置一张行军床。几十个人的背包行李加上行军床可以装满一辆大货车,再加上服装道具、灯光音响、舞台装置,就是三辆大货车和一辆客车,好在那时候男演员和乐队的男同志多,又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上下车都是我们自己完成。有两次搬运最辛苦的还记忆犹新,一次是在巴东下船装车,上岸的台阶有一百多级,我们每人扛着一百多斤的大木箱子爬台阶;还有一次是在弥市上船,由于是冬季,大堤离船码头有一里多路的沙滩,我们要扛着大木箱子往返数次。为了节省开支,没有请人搬运,我们当起了“搬运工”。九十年代,剧团常常给明星做班底到处巡演,因为是商业行为,经常是当天赶到演出地点,卸车、装台,演出一结束,又拆台、装车,然后连夜赶到下一个演出地点,再次卸车、装台、演出。每天都是这样循环往复,演员们只能在途中车上睡个囫囵觉。那是一段最辛苦的日子,但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没有人叫过苦、喊过累。

剧团演员合影照

练功场地也有很大的变化。我进剧团时,演员们都住在县文化馆,男女演员各住一间大房子,早上基训就在院子里面的泥巴地上练功。年,县党政领导建议扩大剧团,遂将县农机公司宽余房屋调拨给剧团使用,面积为平方米(约8.43亩),但没有练功排练的场地,我们练功只能在室外的水泥地上进行,后来经过协商,我们改到礼堂的舞台上练功,碰到县里开会或者其他活动,我们的基训就得暂停。年,我团建起了“百乐园”,有了属于自己的小舞台,算是有了固定的练功场。年底,剧团整体搬迁到新建的文体中心,才有了真正专业的练功场地。宽敞明亮的练功房里不仅有专门的地板,还有把杆、音响、钢琴、玻璃镜子、中央空调等,单身演员住的是集体租赁的带卫生间、厨房的套房或单元房,午饭是餐馆定做的工作餐,演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演出灯光、音响的变化也要提及一下。起初下乡演出,很多地方没有通电,就用汽灯照明,还有的用火把,有的甚至用“吹壶灯”,就是用陶瓷吹壶灌满煤油,然后在壶嘴上插上草纸,点燃了照明,由于是晚上用的又被戏称为“夜壶灯”。后来,大多数村里有了电,就用两个家用电灯泡照明。那时,灯光就是单一的照明,再后来逐步有了碘钨灯、聚光灯、回光灯等。年以后,逐渐用上了更加先进的光束灯,LED灯、电脑灯等新光源。过去的灯光大而笨拙,耗电量也大,现在的灯光小而轻,耗电量小,方便运输。

建团初期连最基本的扩音设备也没有,七十年代慢慢用上了话筒和高音喇叭,由于话筒的灵敏度差,站的远一点就没有效果,那时候的演员个个都是大嗓门,为了让声音传得远,早上练功还得吊嗓子。现在演员上台用的是上万元一支的手持无线话筒,合唱用的是非常灵敏的电容话筒,小品演员用的是轻巧灵敏的胸麦或耳麦。以前演大戏,舞台背景靠人工用笔在幻灯片上一笔一笔画上去,然后通过投景灯投影到天幕上,若是遇到起风或是幕布后面走人,就会“地动山摇,”白天室外光线强,演出根本用不了投景灯。而现在一般的大型活动都是用的LED屏,无论白天黑夜,暨清晰明亮,又动感逼真,给演出营造出很好的舞台氛围。就是下乡演出,舞台车上也是用的喷绘背景,方便实用。现在演出的灯光、音响、LED屏基本都是电脑控制,相比旧时,舞台设施以及设备真是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在很多人眼里,认为歌舞剧团的演员很轻松、上班就是唱唱跳跳很好玩。其实,歌舞剧团的演员是最能吃苦、最敬业的团队。他们不仅是装车卸车的“搬运工,”他们还是装台拆台危险系数很高的“高空作业工。”就在邻县长阳歌舞剧团就有一位演员装台时从天花板掉下来摔断了腰椎,我团也有过因为装台而受伤的先例。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没有日常的千锤百炼,就没有舞台上的精彩呈现。通过几代枝江剧团人的共同努力,将《红灯记》《沙家浜》《江姐》《洪湖赤卫队》《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兰花情》《花漾年华》等数百台晚会、数千个精彩的节目呈献给了观众朋友。多年来,枝江剧团不仅多次获得湖北省新春金秋上山下乡演出先进剧团,还有很多人次获得湖北省新春金秋上山下乡演出先进个人和先进组织者,另外还有多人获得过“枝江市劳动模范”“市先进工作者”“市十佳青年”“市拔尖人才”等荣誉。此外,在艺术创作上也成果斐然,根据枝江民俗创作编排的舞蹈《龙晒衣》分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比赛优秀奖和湖北省第六届群星奖、舞蹈比赛银奖;以枝江生产劳作习俗为素材创作编排的舞蹈《筛花生》在央视3套、8套栏目多次播出;编导大型风情歌舞《水秀枝江》获宜昌市第五届专业文艺汇演优秀编导奖和演出一等奖;从流传在枝江仙女一带的载歌载舞的曲艺形式“青狮碟子”中提炼、加工并编导的《枝江碟舞》获“文化力量民间精彩湖北省第二届群众广场舞展演”金奖;创作小品《马大哈赌马》获湖北省第十届楚天群星奖戏剧作品比赛铜奖;小品《牛娃子招商》参加了央视农民春节晚会并获湖北省春节文艺展演“最佳原创奖”;小品《写证明》获湖北省第八届屈原文艺奖和湖北省曲艺百花书会“二等奖”。

年12月25日凌晨,枝江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重大事件。两位花季少女潘星兰、杨大兰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与歹徒进行了英勇搏斗,杨大兰在搏斗中被歹徒杀害。潘星兰被歹徒凶残地割下左耳,身体多处重伤。我们剧团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在最短的时间内,创作排练黄梅戏《兰花情》。年3月初,省委、省政府召开向“两兰”学习动员大会,与会代表听了“两兰”事迹报告,参观了“两兰”事迹展览,观看了剧团演出的现代黄梅戏《兰花情》。时任省委书记关广富、副书记赵富林、钱运录、省委常委丁凤英、钟书樵等领导同志观看演出后,对《兰》剧给予充分肯定,一致认为《兰》剧讴歌了巾帼英雄“两兰”舍生忘死的浩然正气。同年6月,《兰花情》在首都剧场向首都人民汇报演出,原中顾委委员张策、原文化部副部长陈本昌、原文化部代理部长周巍峙、原剧协党组书记赵寻、原农行副行长林中杰等同志观看了演出并到后台看望了演员,数十位领导和专家为剧组的演出留言、签名和题词,中央电视台做了现场采访。6月6日,剧协为《兰花情》举行座谈会,知名戏剧家、戏曲家和评论家及中央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剧本月刊、戏剧电影报、戏剧出版社等媒体共三十多人出席座谈会。剧协向剧组颁发“晋京演出成功纪念状”——题为“为英雄塑像,为时代争光”。

年,为参加第二届宜昌艺术节,剧团以“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员”、“棉花奶奶”李文英为创作原型,创作排演了表现李文英六十多年如一日,走田埂,穿棉乡,把一生献给农业科技事业的大型黄梅调音乐剧《花漾年华》。该剧获第二届宜昌艺术节“文华奖”剧目奖。年6月,《花漾年华》走进李文英的母校华中农业大学,为学校师生进行汇报演出,得到高度赞誉。同年10月,黄梅调音乐剧《花漾年华》作为宜昌唯一受邀剧目于11月27、28日在武汉剧院演出两场,震撼江城。年9月,《花漾年华》走进中南剧场“第六届武汉国际戏剧演出季”,参加“庆祝新成立70周年湖北省优秀戏剧作品展演月活动。年12月13日,入选“湖北省优秀剧目北京行”的《花漾年华》剧组,走进北京长安大戏院,向首都人民汇报演出。来自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文联、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等同志和文艺专家与现场千名观众一起观看演出。《花漾年华》在北京的成功演出,继《兰花情》之后,再次把枝江英模的故事唱响京城。

年,将举办第三届宜昌艺术节,枝江市委政府决定投资万元,支持剧团创作排练音诗画《玛瑙河畔》。该剧主要表现在的领导下,百年枝江发生日新月异的沧桑巨变,作为西楚文明的圣地,城背溪、大溪、关庙山文化一脉传承,千古辉映;长江、沮漳河、玛瑙河三江环绕,百舸点染。漫长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风雕雨塑的文明演进,造就这方水土诡锦秘绣的人文传承,云蒸霞蔚的田园风光,桨声灯影的水乡风情,求索奋进的群体精神和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是长江中下游天赐地设的丰饶粮仓和风水宝地。在诗意澎湃的土地上精心打造一台音诗画,用交响乐团现场伴奏的形式,通过序章水火源和上篇万物生、中篇百花艳、下篇步步升三个篇章,用艺术的手段探索生命本源,描摹三峡水乡,礼赞田园枝江,致敬伟大时代、讴歌领导下的枝江人民追求梦想、创业奋进的时代风貌。目前《玛瑙河畔》正在紧锣密鼓的排练中,将在5月底与观众见面。

从一个懵懵懂懂的青葱少年到如今,转瞬之间已然过去了五十年,这一辈子与枝江歌舞剧团结下了不解之缘,青春和梦想离不开枝江歌舞剧团,与她相依相随,一路走来风雨共度,见证了她的发展变化,而我也在磨砺中慢慢成长,共同感受着这个时代的伟大巨变!

作者/来源:枝江毛启国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