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筑郢城
楚史中对罗国的灭亡,只是记载了这次讨伐事件。什么时候再次搞定罗国,记载不详。何光岳《古罗子国》一文,确定其灭亡时间为公元前年左右。
实际上这一看法,也有与史实不符的因素在其中。因为这个时间只能确定罗国迁移到汨罗屈原区河市的时间。
何光岳文认为罗国被梦所灭,时间约在公元前年,在武王伐随之前,否则,使国决不能越过罗国去攻打随国,也不能越罗国去攻打邓国。
按他这个观点推论,灭罗时间还得提前。原因在于∶鲁桓公六年,即公元前年,“楚武王侵随,使蔬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鲁桓公八年(公元前年)“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蒽章让黄。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随师败绩。”“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斗伯比曰;‘天去其疾矣,随未可克也。’乃盟而还。”由此一系列事件可知,楚国与随国之间的战争和纠纷均发生在楚国灭亡罗子国之前了。
至于楚国攻打邓国亦发生在桓公九年(公元前年),“夏,楚使斗廉帅师及巴师围鄱。邓养甥、耽甥帅师救鄱。·……邓师大败。邓人宵溃。”鄱为邓南部的边境地域,则楚国攻打邓国亦发生在楚国攻打罗国之前。
所以为确定灭罗时间,还得再加以考证。因为在《罗氏通谱》的记载中,说罗灭国后,归顺楚国的罗民被役使修筑郢都。这事有可信度没?
先找找郢都建设于什么时期。
郢,古地名。楚人有将都城命名为郢的习惯。郢字来源在“郧”,郧地是楚国的故土,楚国先祖在此生息立国,楚人有深厚的恋土情结,于是就将郧字的贝改成王代指国都,此后迁都之地均称作郢。丹阳、郢都、鄀都、鄢都、陈都、钜阳、寿春均为楚国先后建都之点。
关于“始都郢”的时间,《世本·居》说是“武王徙郢”;而《史记》的《楚世家》和《十二诸侯年表》都说是楚文王时期,后者说得更加具体:“楚文王熊赀元年,始都郢。”另据《后汉书·地理志.江陵注》:“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更明确地指出在楚文王继位后。楚武王慑服汉东诸国,楚国势力已深入江汉地区腹地,故楚文王即位后即迁都于郢,实际上是对楚武王战略行动的承袭与发展。
郢的出现在《左传·桓公十一年》(楚武王四十年)中,有“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寥伐楚师”,楚莫敖屈瑕“次于郊郢”。此记载有“郢”出现至少说明郢都已经在规划或者在动工修建。
《左传·庄公四年》载,楚武王五十一年(公元前年),武王死于伐随军事行动中,楚人与随人“为会于江油而还,济汉而后发丧”。发丧的地点当在郢或郊郢一带。文王此时继武王立,没有回丹阳的记录,说明郢已经建设完毕正式成为楚之国都。《史记·楚世家》载:“文王熊赀立,始都郢。”此说是文王迁都,而不是建都。
《汉书地理志》之罗国注,应劭曰:“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杜佑载:“岳州,古罗国地。”很多历史文献记载,楚灭罗后,将罗迁移至枝江,枝江至今有罗城故址在。说明灭罗是在前年到前年之间。罗子先迁移到的是枝江。如果灭罗时间在年,何来年再迁汨罗(屈原区罗城)呢?
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左丘明(前年-前年)《国语.周语》记:“其后楚复伐罗,并其国子孙以为氏。”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也记载:“春秋时楚莫敖屈瑕伐罗……其后楚复伐罗,并其国子孙以为氏。”这个复的解说很重要,虽然没有记载具体时间,但复字的本意字典解释是:复的本义为返回。《说文》:“复,往来也。”段玉裁注:“《辵部》曰:返,还也。还,复也。皆训往而仍来。”这充分说明,灭亡罗国的时间,就是屈瑕伐罗的当年。最迟也在第二年,可称之为复。
很多专家认为楚国兵败,失掉元气,有这么惨重么?史书也没有记载。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斗廉等众多将军还在呢,何况楚国历史上武王是第一个敢于称王的人。没有一定的势力,他也没有这个胆量。一次伐罗失败,又没有全军覆灭,能不杀回马枪?
《春秋左氏传》桓公二年载∶“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此年为楚武王之三十一年(公元前年),中原诸国患楚自此始。中原诸侯开始惧怕楚国,说明楚国的势力已经强大。
所以武王时隔四年便叫板周王。《史记·楚世家》载∶三十五年(公元前年),楚伐随。随日,“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像皆为板相侵,或相圣我有散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前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盟而去。于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楚国攻打随国,以武力要挟周王室提高其封号,这显示了楚国国力较之前有巨大的提高,楚国从楚武王三十七年(前)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置于开发濮地,而濮地属于百越之地,位于长江以南,说明濮地的开发也大大增强了楚国的势力。从“诸侯惧”到“屈瑕伐罗”正好十年,势力当然更盛。不然斗伯比提醒武王,武王也不会把他建议当笑话,那就是势力的自信。
《史记》∶“五十一年(前),周召随侯,数以立楚为王。楚怒,以随背己,伐随。”武王殒于伐随战中,也说明此年郢都已建好。
楚武王灭罗后,迁罗子国遗民至“南郡枝江县”。多条史据记载是先迁罗入枝江。为什么迁入枝江?没有说明缘由。
一些罗国研究的学者观点是为防止罗子国遗民对楚的扩张事业进行干扰,罗氏很多族谱说明是让其修筑郢都。罗河胜《罗氏通史》记:“国被楚灭后,国破家亡。宋朝罗元杰《江西罗氏大成谱》序云‘夫国既亡,人亦散,或隐豚於泉石之中,或寄迹于江湖之内,流离失所,罔知所自。’”“据史书记录,罗亡国后,先移枝江,迫迁丹阳,再徙湘在重压下求生存,被胁迫迁徙于郢,为楚修筑城池的沉重苦力劳动,实在是凄惨而悲伤!”
根据这种说法屈瑕伐罗的当年或者第二年灭亡罗国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以武王个性怎么可能拖上10年之久?所以本文确定罗国灭亡时间在公元前年冬天到春天。
这一观点在《罗氏世本序》中也有记载,云:“周桓王二十年,楚以伐绞之后,……罗逐袭击瑕师,败之荒谷。”“是岁,罗自宜城徙国枝江,避楚难也。”是岁,说明就是同年。
《水经注·灵水》载:“江南罗县有‘罗侯城’”。罗侯,指封爵之位;说明罗这个时候成了楚的子爵国。长沙汨罗古罗城,都相沿称罗子国城。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灭罗之后,把罗从宜城迁移到枝江定居,那么也会允许罗子建罗城。
那么这个近8年多的时间,罗民负责修筑后来规模宏大的郢王都,也就有了足够的时间,也就有了枝江罗城地了。
春秋郢都的具体地点在什么地方呢?
根据湖北当阳发布的考古资料说明,年冬,湖北省博物馆会同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考古系及宜昌地区文物工作队,在沮漳河中下游展开了普查工作,在沮漳河以西的季家湖旁发现了一座春秋时期的楚城遗址。
这个楚城遗址,南北长米,东西宽米,面积约4平方千米。其规模在春秋时期,是一座非同寻常的大城。城区北部尚存有城址台基、地下排水管道,城区中部有一处存有碳化粮食的仓窖,城址东门附近为一处冶炼作坊。从城内文化层中包含的器物碎片来看,这个城早于江陵纪南城。说明这就是郢都。当然屈原时代的郢都是纪南城。同时,在一处夯土台基中挖出了青铜建筑构件——金釭和铸有铭文的“秦王卑命”钟。这些器物,都是诸侯宫廷中使用的东西。
面对这些出土文物,考古者们查阅了一本本史实、典籍。在《汉书·地理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丹阳,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迁郢。并且指出,此郢位于“枝江县,文王自丹阳迁都”。其所指之处,即为现在的楚城遗址。此地原属枝江县辖地,年修人工河后划归当阳。年6月25日,此古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楚文王定都郢后,表明楚国已牢固地控制江汉地区。为承继楚武王“欲观中国之政”的意愿,立即全力北进。
清人顾栎高说:“楚横行南服,由丹阳迁郢,取荆州以立根基。武王取罗、鄀,以鄢郢之地,定襄阳以为门户,至灭申,遂北向以抗衡中夏。”楚文王的定都郢与北进,为后来楚国北上争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年(楚文王二年),楚文王领兵攻申。回归时又攻打邓国。楚国势力深入南阳盆地。公元前年(楚文王六年)秋,出兵攻蔡,在蔡之莘地大败蔡国,并虏蔡侯归,接着把他释放。过四年,楚文王又灭息以为县,虏息妫,并长驱直入蔡国,占领其地。
公元前年(楚文王五年),齐桓公立,以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开始强大起来。公元前年(楚文王十一年),齐桓公盟宋、陈、郑诸国,开始称霸。楚文王公元前年,为彻底打通北入中原的通道,与齐桓公抗衡,出兵攻邓,一举灭掉邓国。同年,以郑厉公复位“缓告于楚”为由,发兵伐郑,直抵栋(今河南禹县)而还。郑是姬姓国,又是春秋初期大国,楚文王竟借口惩罚,说明楚国已挺进中原与齐国争霸。楚国经过武、文王两代的不断奋战,“欲观中国之政”的愿望也已经实现。
综合以上来看,也许是楚武王是为了惩处罗国,武王将他们赶往枝江建设郢都新城郢都城,罗民在楚军的皮鞭之下,用了近8年多的时间,夯实城墙,开挖护城河,开通道路,终于一座崭新气派的具有王者气势的郢城崛起。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