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贯鄂西的董市古镇
作者王明清
地处江汉平原西陲、长江中游之滨的湖北枝江董市镇,以其绚丽多姿的古镇风情、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名贯鄂西,影响深远。 董市历史悠久,商贾云集。具有多年历史的董市镇自古傍水立市,逆江西上过宜昌入川,南去经松滋河通湖南“四水”,东下沙市直达武汉。平日里,江面上木帆船频繁来往,沙宜客货轮船也常在董市码头停靠。由于水陆交通便利,董市成了闻名遐迩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据清同治五年(年)《枝江县志》载:“董市居民稠密,半于邑城,四乡商贾云集”。
董市古建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老正街与河街、背街、横街相连,全长米,街面宽8米,原为青石板街,共有15条小巷。街两旁建筑多为青砖黑瓦穿架梁柱传统民居,部分保持完好。明末清初,老正街是商贸集中区,部分商铺作坊留有遗迹,也有不少海外侨胞及名人故居至今尚存。年,老正街被宜昌市政府公布为宜昌市文物保护单位,年,老正街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
董市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董和是后汉掌军中郎将、大司马,与诸葛亮共事多年,许多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为官20多年,清正廉明,深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清同治皇帝的御学教师张盛藻、同盟会会员、清末民初教育家时象晋、辛亥革命时期北伐军总司令张承槱、清华大学副校长、化学教育家张子高、上海交大化学系副教授时昭涵等名人均出生在董市。董市镇还有海外侨胞近千人,在海外具有较大影响。
董市文物古迹众多,民间文化较为活跃。在董市,有泰洲新庙子古遗址,为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遗物,姚家港古墓群,出土文物有玉佩饰、楚镜、漆绘陶壶、东晋青瓷器及滑石艺术品等,还有位于董市镇东的道教圣地董市水府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即年),已有多年历史。年5月公布为枝江县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公布为宜昌市文物保护单位。年再次修复后对外开放,接待观光朝拜游客达10万人次。在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董市端午赛龙舟成为当地体育盛事;下河汉剧流传董市,曾涌现出“自乐轩”、“鄂永社”等汉剧演出团体和一批优秀演员;董市民间吹打乐队24班,民间艺人多人,民间文化异常活跃。 董市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十分看好。董市有较强的旅游地域优势,董市集镇方圆3平方公里,东起水府庙,西至福星村一组,北倚平湖村三组,南临长江沙洲,中间四街环绕,街巷相连,地理环境特别,为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集镇周边的福星、平湖、高峡新村、曹店、双湖等五村以及金盆山居民小区可以规划建成旅游风景区,30多个农家乐饮食、月季花文化、娱乐文化别具特色,将吸引众多游客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