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宜昌放牛娃到科学家,秘密就在一句话

从幼时酷爱文学的“放牛娃”

到考入复旦大学应用物理系的学霸

又从物理学“跨界”到生物学

张永力说:

“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我们乡里娃只有靠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一路走来,

探索科学和未知的兴趣,

成为他不懈的动力。

一个从宜昌枝江农村走出去的“放牛娃”,

何以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人物名片

年,张永力出生于原枝江县老周场公社新场大队。

年,从枝江一中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应用物理系。

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

年,以全额奖学金考入美国波士顿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第二年成功转学到了耶鲁大学,攻读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博士。年,取得博士学位。

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博士后研究。

年,任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助理教授。

年,任耶鲁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助理教授。

年,任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副教授。

年,成为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系和分子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系终身教授。

趣味盎然的科学,奇思妙想的故事,天马行空的想象……6月27日上午,宜昌爱美语国际幼儿园格外热闹,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张永力博士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博士讲堂”。短短两小时的愉快互动,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探索科学的种子。

张永力博士近照。黄翔摄

一周前,张永力博士回国参加“动态单分子技术”国际研讨会。受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邀请,分别做了“蛋白质折叠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的学术报告。

趁张永力博士回宜昌城区探亲之际,全媒记者连续几天进行了独家专访。

书籍引发了他对科学的探索

读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

上世纪七十年代,原枝江县老周场公社新场大队黄家冲的丘陵深处,在连绵起伏的田野里,零零星星地坐落着几间破旧的土坯房,张永力的家就在其中。

在那个缺衣少粮的年代,一家五兄妹七张嘴吃饭,父母风里来、雨里去,节衣缩食,一年到头还欠债。打猪草、放牛、插秧、割稻,这些农活儿,张永力都做过。

像很多农村孩子一样,张永力童年的主要经历之一是放牛。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放牛不仅辛苦更是寂寞。于是读书成了他打发时光最好的方法。有一次,张永力看书入了迷,牛吃到了生产队的庄稼,被生产队长狠狠地责骂了一顿。

夜晚的乡村是静寂的。偶尔,这静寂被各种红白喜事所打断。在没有电视机的年代,一些走乡串户会打渔鼓的说书人,成了这些群众聚会的明星,出现在村旁的打谷场上,通宵达旦,他们把《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一回回地讲得出神入化,张永力听得入迷。

△张永力和上高中的女儿、上小学的儿子在一起。

虽然童年的感受伴随着“穷困和孤独”,还好能读书和听故事。这是张永力津津乐道的两件事。

有一次,张永力偶然间读到了《神秘岛》的故事。他崇拜故事里的史密斯工程师,并首次深深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至今,他还记得文章里的那些语句,“在这片寸草不生的荒地上,乱石遍布,是海鸟的栖身之处。它是否还和其他较重要的群岛连在一起呢?”

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激起了张永力探索未知和科学的欲望。

因为爱读书,他几乎读遍了所有能读到的连环画小人书,找遍各类文学著作发展到爱读教科书。本年级的读完了,他就去找高年级的同学借书读。

煤油灯下读书的经历一直伴随张永力的童年和少年。伴着煤油灯下那微弱的火苗,他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欧阳海之歌》等文学名著,在他看来,“读书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儿。如果能有一本新书,那就觉得很幸福了。”

那时的煤油1角一斤,别人家一斤煤油能用上三个月。而张永力家的煤油,却总是不够用。大哥张永新说他,“你就是个不省油的放牛娃”。在老周场读初中时,晚上五十多个孩子在同一间教室就着煤油灯学习。烟雾缭绕,一堂晚自习下来,每个人鼻腔里都集满了炭黑。

张永力对科学的兴趣深受大哥张永新的启发。他当时在一所省属中专读书,爱好物理和无线电,会修收音机,是一个像史密斯工程师一样多才多艺的人物。他对电磁波绘声绘色的描述,一直留在张永力的脑海里。

一个人、一本书、一个物品、一件事,往往可能成为外在诱因,激发一个人无穷的潜能和兴趣,引导他们走向科学探索的道路。而对于张永力来说,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煤油灯下读书的时光依然清晰,那闪烁的小火苗,那微弱的光,照亮了张永力探索科学前行的路。

从浓厚兴趣到远大志向

名师引领他走进科学殿堂

年,张永力初中毕业了。他以原老周场乡第一名的好成绩,被保送到枝江一中。

在枝江一中,他开始了系统的学习。他有幸赶上了枝江一中最为辉煌的年代之一,一大批名师集聚,包括校长朱政文、班主任何敬华和彭广新。

而同时,受到大哥张永新和物理老师们的引导,他对探索了解未知的物理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渐渐地,他开始喜欢上了物理学。

具有文学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和情感上,都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好奇心来感受世界和人生,让张永力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

然而,究竟是读文学系,还是读物理系?很长一段时间里,张永力在两者之间举棋不定。

△张永力在耶鲁大学实验室潜心研究。

但是,一定要发奋读书,首先考上好大学,成为张永力当时最重要的目标。

高考前的那年春节,大哥张永新回老家过年,张永力却一个人借住到大哥在宜昌的地下室里,复习备考。宜昌的冬天滴水成冰,没有暖气,地下室里更冷,他就不停地喝水取暖。除了睡觉,他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一个春节,他吃了两大箱方便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9月,张永力顺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应用物理系。

复旦大学四年的求学经历,更对张永力后来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影响深远。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鼓励着张永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在追求自己远大理想的同时,更需要脚踏实地。

年,张永力考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师从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郝柏林院士和郑伟谋教授,开始向理论生物物理学靠近。

中国有句古话:“亲其师,信其道”。名师的带领和引导,让张永力从探索科学的兴趣到研究科学原动力的志向升华。

△在耶鲁大学图书馆,张永力徜徉在书海中。

年,张永力拿到美国波士顿大学全额奖学金,一年后转学到耶鲁大学攻读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博士,完成了从理论物理到实验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华丽转身”。

张永力说,实际上,这也不叫转身,应该叫做学科的结合和交叉更为恰当。世界上有许多原本做数学、物理、化学、材料、计算机的“大家”都在做交叉学科研究。比如说,DNA发现者沃森和克拉克两位祖师爷,原本都是做物理的。而张永力研究使用的光镊技术,所研究的分子马达、单个分子力的测定、分子之间的运动方式和运动步长、光压等等,都是物理学的方法和概念。

此外,在求学的过程中,父亲朴实的性格,也给予了他积极向上的力量。张永力说,“在英文里,field有田地和领域两意。父亲是忠厚的中国农民,他的field在田地,而我的field在科研领域,同样需要艰辛的劳动。”

“探索科研的道路,只有真心热爱的人才能走下去,而且必须耐得住寂寞。”

这些一点一滴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张永力更加热爱读书和科研。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

他认为解决问题要与众不同

年,张永力开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第一次使用光镊进行单个蛋白质分子动力学方面的实验。

有趣的是,第一次实验成功后,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他居然不能重复这个实验。究竟是怎么了?

反复试验后,他发现,原来是其中一个关键步骤出现了问题。在第一次实验后,他没有充分理解到那个步骤的重要性,在随后的实验中下意识地做了调整,原以为可以改进实验方法,结果却适得其反。三个月艰辛的实验,换来的是刻骨铭心的经验和教训。

他说,“科学来自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探索,源于坚强的信念。”科学研究是探索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它需要广博的知识,充分理解已知信息,从而对未知做出尽可能多的推断,进而提出假说或理论。在很多情况下,已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想象力就变得很重要。到未知领域,要认识到某一个科学手段很独特,将来有很大的发展。

“对事物的认识要做到与众不同,从新的角度认识问题。”张永力打了个比方,比如人生道路的选择,如果一条路很多人走过了,就不要接着走。

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能抓住机遇?这就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当机遇来临的时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只有那些有不同认识的人,才能抓住好机会。

△站在实验室教授墙前,张永力更加坚定探索未知科学的信心。

这么多年来,张永力一直致力于利用单分子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实验手段,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