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宜昌哦
首先还是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哦
Day1坛子岭——截流纪念园——三峡大坝——夷陵广场
1.坛子岭
坛子岭,是三峡坝景区较早开放的区域,因为其山体形状酷似倒扣的泡菜坛子而得名,该区域所在地为大坝建设的勘测点,海拔.48米,是三峡工地的制高点,因此这里也是观赏三峡大坝全景色的好位置。
坛子岭修建了上下行双向自动扶梯,可乘扶梯直达坛子岭观景台。站在坛子岭观景台眺望,三峡大坝就在眼底展现,白色的坝身横截在长江之上,安静祥和,每到汛期开闸泄洪时,则呈现出万马奔腾之势。还可以在一边的双向五级船闸内,看到一艘艘船停在闸内等待过船闸。在坛子岭向远方望去,隐约间能看到西陵峡黄牛岩的秀丽风光和秭归新县城。坛子岭整个景区里还包括有浮雕群、钢铁大书、亿年江石模型室和绿化带等。
2.截流纪念园
三峡截流纪念园是以三峡工程截流为主题,集游览、科普、表演、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主题公园。景区位于三峡大坝右岸下游米处,占地面积93万平方米。景区分入口区、演艺眺望区、遗址展示区和游乐休憩区等4个区域,由截流记事墙、演艺广场、亲水平台、幻影成像、大型机械展示场、攀爬四面体、平抛船等十几个景观组成。
3.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水电站。大坝旅游区目前开放了坛子岭、观景平台、截流纪念园等景点,坝顶不对外开放。
在北岸的坛子岭可以俯视大坝,这是观赏三峡大坝全景的较好位置;坛子岭以西是平台,因为海拔米而得名,同样位于北岸,可平视大坝;而在南岸的截流纪念园,则是大坝的下游,在这里可仰视大坝,截流纪念园内设有展室,你可以通过展室内的图文资料了解三峡工程。
4.夷陵广场
夷陵广场是宜昌市中心广场,原址为铁路坝,荒无人烟,被人称为鬼打架的地方,后建为机场,年被炮轰之后未再修复,后来改建成广场,成为宜昌最大的集休闲、观赏、娱乐、锻炼于一体的大型绿化广场。
广场采用主副轴线构图,全开放式设计,突出以绿化为主题、夜景为特色、净化环境为重点,有各种灯具多盏,1个音乐喷泉,花坛15个,饲养以白色为主的广场鸽余只,种植乔灌木8科14种株,绿地率在57.97%。流光溢彩的音乐喷泉、五彩斑斓的夜景灯光与四季常绿的冷季型草坪、花团锦簇的广场花卉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Day2葛洲坝——西陵峡风景区——三游洞——三峡人家
1.葛洲坝
葛洲坝位于宜昌市三峡出口南津关下游约3公里处,大坝北抵江北镇镜山,南接江南狮子包,雄伟高大、气势非凡。长江出三峡峡谷后,水流由东急转向南,江面突然扩宽。由于泥沙沉积,在河面上形成葛洲坝和西坝两岛,把长江分为大江、二江和三江。大江为长江的主河道,二江和三江在枯水季节断流。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横跨大江、葛洲坝、二江、西坝和三江。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主要由3座船闸、2座发电厂房、27孔泄洪闸、3江6孔冲砂闸和大江9孔冲砂闸、左右岸非溢流坝、防淤堤等建筑物组成。大坝全长米,坝顶高程70米,设计蓄水位66米,总库容15.8亿立方米,年均发电量亿度。工程规模宏大,施工难度大,创造了我国水利水电史上的奇迹,也是目前世界上大型水电站之一。
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建设,提高了水位,淹没了三峡中的21处急流滩点、9处险滩,因而取消了单行航道和绞滩站各9处,大大改善了航道,使巴东以下各种船只能够通行无阻,增加了长江的客货运量。站在西陵峡口,眺望葛洲坝这座水利枢纽工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风光秀丽的三峡峡口,自然风光和人工奇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美丽的三峡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西陵峡风景区
西陵峡风景区位于宜昌市西郊,长江三峡中保存着原始风貌的一段,东起葛洲坝,西至三峡大坝,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美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风景区包括快乐谷、三游洞、世外桃源等景区。
欧阳修曾赞这里是“此地江山连蜀楚,天钟神秀在西陵”。这里无峰不雄,无滩不险,无洞不奇,无壑不幽,无瀑不秀,无一处不可以成诗,无一处不可以入画。
3.三游祠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部的西陵山北峰峭壁上,背靠西陵峡峡口,面临下牢溪,地势险峻。周边景色奇丽,曾被古人喻为“幻境”。主要景点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楼、古军垒遗址、张飞擂鼓台、陆游泉等。
三游洞地势险峻,形如覆蓬,洞室开阔,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
4.三峡人家
三峡人家风景区位于长江三峡中奇幻壮丽的西陵峡境内,由山上人家、水上人家、溪边人家三个区域组成。在这里,你可以通过船游与步行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领略三峡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景区每天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有机会亲身参与其中,深刻感受古老而神秘的巴楚文化。
从宜昌市区出发,可以通过公交车或者游船到达景区,全程约1-2小时。景区的游览区位于长江的南岸,游客必须在北岸“游客服务中心”旁的“胡金滩码头”坐渡船到南岸,所以景区门票是和往返渡船票捆绑销售的。景区可以分为山上人家(靠近索道站码头)、水上人家、溪边人家(靠近龙进溪码头)三个区域,其中水上人家和溪边人家是连在一起的,都在长江边,步行游览即可。而山上人家的各个景点都分布在江边的山上,游玩时可以步行爬山,也可以做索道上、下山。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游玩的顺序,游玩的顺序不同,在北岸乘坐渡船时选择的线路也有所不同。
整个景区绿树葱葱,溪水潺潺,犹如进入了一个大氧吧。在山上人家区域,游客可以观赏到当地特色民居“吊脚楼”,并在楼内的各个居室了解到本地先民的生活场景。而在山中的人造景点“巴王宫”内,可以欣赏到具有古巴人风情的仿古表演。此外,矗立在悬崖绝壁之巅的“灯影石”,也是拍照留影的好地方。
下山后,沿着长江往下游方向走去,不远处就是水上人家和溪边人家。在水上人家区域内有“船工号子”的表演,号子既有雄壮激越的音调,又有悦耳抒情的旋律,听着这些古老的曲调,仿佛看到了昔日船工们在长江中穿激流、过险滩的艰辛生活。
水上人家附近就是长江和龙进溪的交汇处,溪上人家就在这里。这里依山傍水,一半着陆,一半入水,青山绿水之间,景色如画。在这里能看到溪边洗衣服的幺妹子和在溪流中荡舟的本地姑娘,清新美丽。溪水边的山坡上分布着很多的阁楼,楼内展示了当地溪上人家的日常生活,还有精彩的抛绣球、抢亲、入洞房和纤夫拉纤的表演,不少演出还会邀请游客亲自参与,比如扮演新郎等。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宜昌的风俗民情哦
一、人生礼俗
人的一生至少有四大礼仪:婚嫁礼、诞生礼、生日礼、丧葬礼。简称婚、生、寿、丧。其中又以婚嫁礼和丧葬礼尤为复杂和讲究。
婚嫁礼:宜昌将“迎亲”叫“娶新姑娘”。自古以来其礼仪就有:迎亲、接亲、伴郎(陪十兄弟)、伴娘(陪十姊妹)、吹亲、哭嫁等。在宜昌的土家族迎亲中,其送情郎西兰卡普、陪十姐妹、哭嫁、背亲、抢床等民俗流传至今。宜昌的文艺工作者将这一“原生态民俗”搬上舞台剧《土里巴人》,其创作和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
诞生礼:在宜昌,诞生礼从孩子出生以前就开始了。有的乡村还流行催生礼。小孩出生的当天,要鸣放鞭炮,要给亲友把信、报喜、送红蛋;这习俗流传至今也屡屡可见。小孩出生后,为小孩举行洗三(即小孩出生的第三天用艾蒿熬水给孩子洗澡以辟邪求吉)、洗九、送祝米、排八字、取名、记庚帖、做满月、剃胎头、做百日、出窝、抓周等礼仪活动。解放以后,诞生礼已经渐渐地不太时兴了。但为小孩做满月或做百日在民间还仍较盛行。
生日礼:宜昌的旧俗是中青年一般不得做寿,要过了四十岁才做,解放以前,过生日看重整十的年头,并沿袭“男做实,女做虚”的惯例。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六十周岁,逢此寿诞,都要宴请宾客。
在宜昌,寿诞中也有特别禁忌的。例如“男不做三,女不做四”,还有三十六岁、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被视为年龄中的几道“坎”。民间向有“人人有个三十六,不是祸来就是福”、“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的说法。另外本命年禁忌,近年大有流行的趋势。逢本命年,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系红绳、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消灾免祸。
丧葬礼宜昌的汉族流行土葬或者火葬,而土、苗族则有悬棺葬的习俗。在农村,人刚断气时,兴放鞭和烧落气纸,家人要向亲属报丧,第三天以后,要为死者举行招魂仪式。送葬途中,要为死者撒钱纸买路,民间还流行做头七、做三七、做五七。一年之后为死者固坟,清明前立碑。三年内的大年三十晚上,必须为新亡人烧纸钱、送祭食、点长明灯。解放以后,旧日许多丧葬习俗已经不存在了。人死后,只在火葬场举行告别仪式,送花圈或者挽幛表示悼念。有的家庭还根据亡人的遗嘱实行树葬或抛洒骨灰仪式。
宜昌作为巴、楚故地,至今仍然遗存巴、楚古风。表现在丧葬上,就是汉族的哭丧和土家族的跳丧。汉族叫跳丧,土家人则称“撒叶儿嗬”,根据跳丧改编的“巴山舞”如今已成为流行的全民健身体育舞。
宜昌清明上坟还遗存有“赶堆子”的古风。每年的清明节前后,要为亡人祭奠,上坟、插青、烧纸、修坟茔。每年的鬼节和死者的忌日、寿诞日也要为死者祭奠。
二、生活习俗(包括饮茶、饮酒习俗)
生活习俗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这里仅从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即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记述。
服饰民俗民国初年,宜昌同全国各地一样,光头、平头、圆头,继而西式分头、大背头一一出现。男人喜欢戴帽,帽寓“貌”意。城里男子多着大襟长衫、便裤,以长袍马褂为礼服;服色不外青、白、蓝、灰四种。鞋袜均为家庭自制,以布鞋、布袜为主。
女人发式较讲究。小女孩梳冲天炮,未婚少女梳独辫、蓄刘海、系红绳;已婚女子挽发髻、插银簪(根据家境或玉或铜或骨)。民初女子仍着清装,配以布裙或绣裙。后来则流行大襟衣、旗袍。青年妇女喜爱阴丹士林布。
童装的式样为对襟小褂、开裆裤、肚兜、抱裙、涎兜、幔巾,戴虎头帽,穿虎头鞋。
土家族传统服饰系以家织白布染成青灰布制作,男女都是大袖口、大裤脚。男女均以包头帕为头饰,俗称“蛮头帕子”,宽尺余,长数尺乃至丈余不等。
解放初期仍以中式服装为主。自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又趋向多元。尤其是发式,可以染、烫、剪、剃,染金发、黄发、红发。梳爆炸式、嬉皮士,剃光头。
饮食民俗宜昌在长江两岸,饮食仍是南方特点。一般以大米为主,辅以麦面、玉米(俗称包谷)、红薯、土豆(俗称洋芋)等杂粮。
宜昌菜肴的味道偏辣,而兼有酸、甜、苦、辛诸味,咸淡适中,制作上擅长熏、烫、蒸、炸、炒、凉、生。日常餐中以素菜为主,荤菜为辅。城区家庭一般不自做早餐,习惯到餐馆“过早”。早点以馒头、包子、油条、油饼、油香、京果条、蒸饺、豆浆、稀饭、醪糟为主。
宜昌特色小吃有豆皮、豆饼、顶顶糕、凉虾、磁瓦子、醪糟汤圆、醪糟鸡蛋、炸汤圆、炸萝卜饺子、炸花卷、馓子、蜘蛛蛋、卤鸭脖、卤鸭头、卤鸡蛋、棒棒鸡、炕土豆、炕红薯等。
饮茶、饮酒是宜昌人饮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宜昌的名茶有水浕司茶、佷山茶、玉泉寺仙人掌茶、鹿苑茶、宜红茶等。改革开放以来,又新推出如峡州碧峰、邓村绿茶、采花毛尖、萧氏茶、阮大妈茶、向师傅茶、虎狮龙芽、政存绿茶等新品牌名茶。近年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对外交流增多,饮茶风气有所改变。许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开始喝铁观音、乌龙茶、普洱茶、苦丁茶、功夫茶了;更新潮的是接受了咖啡,茶吧、咖啡吧在宜昌境域内应运而生。
宜昌盛产名酒。解放前,酿酒多属家庭作坊制作。解放后,酿酒业才具规模地发展起来。上世纪70年代宜昌城区出产的“三游春”、“西陵大曲”曾经上过国宴。如今稻花香、枝江大曲、关公坊、屈原故里酒、昭君特曲、楚园春等酒誉满全国、全省,有的还远销海外。
宜昌饮酒,讲究坐席。老者、长者或者来客坐上席;长阳、五峰的土家族饮酒,则不讲究喝酒和吃主食的次序,可以边吃边喝,待客,不外乎装叶子烟,喝烤罐茶,吃坨坨肉等三部曲。
居住民俗宜昌民居大致分平原和山区两类,建筑式样和风格各不相同。平原民居比较密集,但追求环境优雅和广阔;山区一般依山而建,故讲究基础牢固,通风隔潮。解放以前,居住多为茅草房、夯土房、板壁房等平房,汉族住房多为传统的一堂两偏的平房,喜欢单家独户。土家族住房多为吊脚楼。宜昌老城区沿江的吊脚楼,在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时已拆除净尽;城内的明清民居,在城市改造时也鲜有遗存。
解放以后,居民的住宅逐步有所改善。城镇干部职工享受住房配给,有了集体宿舍或个人住房,分为单间、套间和多套间,都是钢筋混凝土平房或者楼房;乡村农民也逐渐修起了木房、砖瓦房。90年代以来,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城乡的民居式样、结构更趋多样化。追求园林式小区、洋楼别墅,室内装修也因人而异,精彩纷呈。除讲究舒适、方便以外,还追求美观、雅致。贴瓷砖、铺木地板、大理石地面已屡见不鲜。
交通民俗自古以来,长江水路就是宜昌主要的对外通道。过去,人们驾的小木船有“豌豆角船”、“神驳子”、“柳叶船”、“拖驳子”等,遇到上行船工必须沿江拉纤。陆路,宜昌城区主要街道是石板路面,其它的均为土路。市民代步的只有黄包车,山区则是羊肠小道,人们出行只能靠步行,行商则依靠骡队马帮。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到这了哦,大家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