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洪水简史10年爆发一次,每次都是灾难

公元年,

蜀将关羽率荆州军队北上,

攻打曹魏重镇樊城、襄阳

(位于长江支流汉水中游)。

曹操派魏将于禁、庞德统领七路大军,

星夜赶来救援樊城。

到了七月,连日暴雨,“汉水暴溢”,

汹涌的洪水高达数丈。

面对突如其来的水灾,

于禁、庞德所部只有少数小船,

根本无处可躲,只能上堤避水。

图片|襄阳古城及护城河:一江碧水将襄阳分成了襄、樊二城·图虫创意

常年镇守荆州的关羽却胸有成竹,

他熟悉荆襄气候,

提前准备了作战用的大型战船,

在第一时间封堵魏军退路,

擒于禁,斩庞德,抓了三万名俘虏,

遂使曹操援军“七军皆没”。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

历史上著名的“水淹七军”是汉水洪灾所致,

而非小说里说的关羽决堤放水,

可见,魏军是遭受了自然灾害。

史学家何兹全认为,

如果没有这场洪水,关羽也无法轻松取胜。

图片|明·商喜《关羽擒将图》:描绘关公水淹七军、生擒曹军将领的故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华民族与洪水的斗争,

已有几千年历史,

从最早的鲧禹治水传说就可寻觅其踪迹。

万里长江是一条典型的雨洪河流,

历来是洪灾多发区,

尤以长江中下游洪水峰高量大,

洪灾最为频繁。

据不完全统计,

自汉代到清末,

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较大水灾有次,

平均10年一次,

没有被记录在册的更是不可胜数。

其中,洪灾肆虐最严重的

是长江中游荆江河段,

故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

图片|中国洪涝分布图·锦绣人文地理

长江洪水天上来

水,是生命之源。

古代人类生产能力较低,

为了便于用水,

往往选择临近河、湖的地方定居,

诞生了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大河文明。

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到江河沿岸居民“择丘陵而处之”,

人类因水而生,

也时常受到洪水的威胁。

图片|湖南岳阳城陵矶港口,长江和洞庭湖的交汇处。年汛期,洞庭湖与长江水位均大量上涨,原来江湖中间的分割地带被淹没·图虫创意

洪水,本是一种自然现象,

因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

及水位急剧上涨而产生,

每年都有河水规律性上涨的“汛期”。

当洪水对自然环境

与人类活动产生危害,

就成了自然灾害,

即所谓的“洪灾”。

图片|湖北武昌黄花矶。洪水一来,凉亭成了“凉亠”,如同洪水的标尺·图虫创意

除江源与川西高原地区外,

长江流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

(不包括水库垮坝引起的洪水),

又因洪水分布和覆盖范围的大小,

分为区域性大洪水与流域性大洪水两类。

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

长江每次爆发大洪灾,

往往会导致饿殍遍野,生灵涂炭。

图片|年8月,重庆洪水过境·图虫创意

明万历十一年(年),

长江支流汉江

发生过一场异乎寻常的流域性大洪水。

当年夏天,

汉江上游安康河河段

下了连续几天的大暴雨,形成洪峰,

并迅速漫延至沿江千余公里的城镇,

范围之广极为罕见。

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

濒临汉水的陕南名城安康位于其上游,

战国时期就已设置郡县,历经千余年而不衰,

却在这场迅猛的洪水中成为重灾区,

当时人口2-3万的城市,

洪水过后,沦为一片废墟。

据《陕西通志》记载,

“全城淹没一空,溺死者五千余人”。

图片|陕西安康瀛湖,属汉江水系,北靠秦岭,南依巴山,为西北最大的人工绿色淡水湖·摄图网

汉江中游的县城亦难逃此劫,

如湖北郧阳县“冲决城垣,寺尽沦没”;

谷城县“大小淹没万余家”;

钟祥县“漂没人畜民庐无算”。

凡是汉江沿岸的地方志,

大多有关于这一年洪水的记载。

根据专家的推算,

这场大洪水可谓“九百年一遇”。

图片|安康市汉阴县凤堰古梯田·图虫创意

安康城的西堤,史称“万春堤”,

是安康城的防洪屏障,

最初建于宋熙宁年间(年-年)。

这条防洪堤自宋代坐落于此,

迄今已历多年,

虽然也经历过多次大洪水,

但全城被毁之程度与伤亡人数之惨重,

都以年的洪灾为最。

图片|陕西省安康市,一座汉江边的城市·图虫创意

为了避免再遭洪水侵袭,

州府决定放弃老城,

于翌年将安康城迁至城南高处,

重筑新城,

但此后几百年间仍多次遭遇洪水,

城池一毁再毁。

在无情的大洪水面前,

人类的迁徙也成了徒劳。

图片|陕西安康瀛湖·摄图网

清乾隆五十三年(年),

发生于长江中游的另一场大洪水,

震惊了当时在位的乾隆皇帝。

这一年夏季,

长江上游岷、沱、涪诸水骤涨洪水,

下游沿江地区也普降大雨,

而在长江中游,

洪水冲垮了万城堤(今荆江大堤的前身),

冲向沿岸城镇,瞬间淹没整座荆州城。

图片|荆州古城墙·摄图网

整个荆北地区受灾,

万城堤决口20余处,水深五六米,

两个月后水才退去,当地损失惨重。

史载,荆州“兵民淹毙无算,

号泣之声,晓也不辍,

登城全活者,露处多日,难苦万状。

下乡一带,田庐尽被淹没”,

活下来的人失去家园田地,

只能露宿街头,惨不忍睹。

后世多认为,这场大洪水

与乾隆年间长江中游“盲目围垦”有关,

而当时府县衙门却“各自为政”修堤埦,

防洪工程基本是无序进行,无法抵御洪水。

乾隆皇帝得知洪灾泛滥后,

愤怒不已,一连下了24道谕旨,

对有关官员进行惩处,

并下令拨银二百万两进行救灾和加固万城堤。

自此以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引起清廷重视,

有人建议“废田还湖”,“浚湖、塞口与疏江”等,

提出一些治江主张。

这一措施在近代以后演变为“蓄洪垦殖”,

即利用湖泊洼地,

大水年退田还湖、中小水年与水争地,

“估计可有四、五年之收,

而可能有一年之失,仍有利可图”。

图片|航拍长江大堤与沿江田野风光·图虫创意

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

人们只能选择向大自然妥协,

甚至祈求神灵的保佑。

修建于明朝的荆州万寿宝塔,

便是当年的镇水塔,

塔基距今天荆江大堤已有7.9米。

年乾隆年间安放的镇水铁牛,

早已被大水冲得无影无踪。

图片|荆州万寿宝塔·图虫创意

同治九年(年),

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北、湖南三省

出现了特大洪水。

根据历史文献考证与实地调查,

这场洪灾,

是因长江上游与中下游的洪水相遇造成。

该年7月,

巴蜀一带连续出现暴雨

(一说下了七天七夜),

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汇后,

流至重庆注入长江,

致使嘉陵江下游洪水暴涨,

重庆合川县几乎全城淹没。

洪水顺江而下,

在宜昌出峡谷后一泻千里,

直达长江中游的荆江,

致使荆江南岸的松滋口溃决,

数百里洞庭湖

与辽阔的江汉平原成为一片汪洋。

湖北枝江、公安等州县水逾城垣数尺,

庙宇、民舍、田亩淹没殆尽,

受灾者不计其数,

为“数百年未有之奇灾”。

当时,嘉陵江至宜昌河段

出现了数百年来最高的洪水位,

而宜昌至汉口间的淹没范围,

较之后来年、年、

年洪灾更广。

如今,重庆各地发现的洪水题刻中,

年洪水的水位高度,

在南宋绍兴年间(—年)以来的

历次大洪水排名第一,

堪称“八百年一遇”。

图片|鄂州龙蟠矶观音阁,年间多次在洪水中屹立不倒,被称为“长江最牛钉子户”、“阁坚强”·摄图网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进入20世纪,

随着流域的开发与数据的完善,

清末民国时期,

长江几乎年年都有发生洪灾的记载,

特别是荆江段

(长江中游自湖北宜昌以下约60公里的枝江,

至洞庭湖出口的湖南岳阳城陵矶段的别称)。

图片|长江中游水系图·锦绣人文地理

荆江,因属古代的荆州而得名,

其北岸为江汉平原,

以南是洞庭湖平原,

河道纵横,水网密布,

是孕育楚湘文化的江河。

河水与泥沙冲积出肥沃的土地,

形成“鱼米之乡”。

江汉-洞庭盆地成就了两岸名城的富庶,

却因地势低洼,河流汇聚,

自古为洪水重灾区。

上世纪30年代,

长江中游发生两次特大水灾,

留下了惊人的数字。

年7月,气候反常,暴雨成灾,

灾区遍及中国16个省,

受灾范围南到珠江流域,北至长城关外,

东起江苏北部,西至四川盆地,

受灾人数多达数千万人。

时人有“洪水横流,弥溢平原,

化为巨浸,死亡流离之惨触目惊心”的记载。

图片|年,暴雨引发武汉洪灾,灾民在京汉铁路旁扎棚·法国画报

其中,武汉三镇没入水中长达月余,

安徽芜湖、江苏高邮等地

灾情之惨也骇人听闻。

长江流域洪灾不止,

再加上灾后瘟疫流行、水环境污染等灾难,

受灾区死亡人数多达14.5万人。

有学者认为,

这场洪灾及一连串自然灾害,

是促成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之一。

图片|年,长江洪灾,汉口市民乘筏出行·法国画报

当年9月,

国联(一战后,《凡尔赛条约》签订组成的国际组织)好不容易通过救华水灾办法,

决定“一切会员国非会员国

一齐救助中国水灾。”

国联卫生部长前脚刚到南京,

9月18日,日军就趁中国南方忙于救灾之机,

以“柳条湖事件”发动战争,

侵占中国东北。

图片|年,长江洪灾,汉口又一次成泽国·网络

仅仅4年之后,

年7月,长江中游再度发生特大洪水,

自鄂西、湘西的武陵山和大巴山,

到长江中游清江、三峡、汉水中下游,

都处于暴雨笼罩中,汉江溃堤决口,

一夜之间淹死数万人,江汉平原近成泽国。

由于荆江地区长期被淹,

当地还流传了一句歌谣,

诉说连年洪灾中的生活:

“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

若是一年丰收了,狗子不吃红米粥。”

图片|武汉江滩防汛博物馆·摄图网

近几十年来,

尽管洪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已呈减少趋势,

但长江洪水仍然带来了多次深重灾难。

如年大洪水,

长江中下游淹田万亩,

受灾人口万人,

死亡3万余人,

京广铁路无法正常通车达天。

年的全流域型大洪水,

长江中下游倒塌房屋.85万间,

死亡人。

从古至今,中国人多次为躲避洪灾而奔走,

也在与洪水反复斗争中

学会了建造防洪减灾的工程。

图片|武汉防汛纪念碑·摄图网

千古工程

两千多年前,

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

还不曾以“天府之国”的美誉闻名天下,

古蜀国都城一带,

长期受洪灾侵袭。

公元前年,

秦惠文王派遣大将司马错等人,

从关中南下,

分别消灭了长江上游的蜀国和巴国,

从而攻占了今四川和重庆所在的巴蜀之地。

图片|都江堰宝瓶口与离堆公园·摄图网

战前,司马错认为,

秦国兼并巴蜀,

不仅可以扩充国土面积,

拥有巴蜀地区的人口和财赋,

从而富国强兵,

而且自巴蜀顺江东下,

还可以进攻楚国:

“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图片|四川都江堰景区全景·摄图网

但是,当时的成都平原经常洪水泛滥。

为了驯服洪水,

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根基,

秦国派出李冰担任蜀郡太守。

最终,李冰通过修建都江堰,

将岷江分流,

把以前洪涝高发的成都平原,

治理成一个水旱从人、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

李冰凭借这一功绩,

被后世尊称为“川主”,建庙祭拜,

秦国也得以依靠巴蜀的富饶物资,

继续统一之路。

长江中游的洪水,

则是一个长期棘手的难题。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是我国湖泊最多的区域之一,

多由长江干支流泥沙淤积形成“冲积平原”。

古荆江氤氲在古云梦与洞庭的湖泊之中,

一度有“九穴十三口”,

向南北分泄大量江流与泥沙

(现仅剩“四口分流”,

即与洞庭湖相接的太平、调弦、

藕池、松滋四口)。

图片|荆江。左侧为湖南与洞庭湖,右侧是长江荆江段与湖北监利市·图虫创意

秦汉时期,

长江所挟带的泥沙在云梦泽长期沉积,

形成以江陵(今湖北荆州)

为起点的荆江三角洲。

但是,荆州长期被江水紧逼,

亟需修筑一道抵御江水的大堤。

从考古发现中得知,

长江中游地区在先秦就已出现堤圩。

到了东晋,

荆州刺史桓温意识到防洪的重要性,

命人在荆州沿江修筑防水大堤,

称之为“金堤”,此为“荆江大堤”的雏形。

图片|夕阳下的荆江大堤·图虫创意

此后,历经唐代安史之乱与宋代靖康之变,

北方人口为避战乱,纷纷南下,

参与南方经济建设,

荆江两岸的堤垸得到较快发展。

可南下士民为了解决粮食问题,

大量围垦,挤占洪水地盘,

导致泥沙不断淤积,

迫使洪水进一步抬升。

图片|湖南当地的养虾基地·摄图网

元末明初,由于战乱与天灾,

荆江两岸堤垸受损严重,

经过数十年才得到恢复,

而且从明朝中期至今的近年间,

荆江两岸堤防的布局,基本保持不变。

随着人口增加,围垦不断,

古时的云梦泽已然支离破碎,

但长江防洪,仍是永恒的话题。

图片|年汛期,湖北监利县荆江末端,洪水漫过大堤,一部分防浪林被冲倒·图虫创意

风吹浪打,闲庭信步

在长江防洪史中,

三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

其位于长江上游来水

进入中下游平原的“咽喉”地带,

紧邻洪灾形势最为严峻的荆江。

因此,控制三峡流出的水量,

可以缓解长江的防洪压力。

现在,三峡工程有重要的防洪功能,

可控制荆江河段95%的洪水来源,

有效抵御了洪水造成的灾害。

图片|年长江第5号洪水经过三峡·图虫创意

据统计,近些年来,

长江上游地区陆续修建了30余座大型水库,

包括溪洛渡、向家坝和乌东德等,

使得三峡以上水库的防洪库容

增加到亿立方米以上。

当洪水超过水库蓄水量,

奔腾而下时,

长江沿岸还有蓄滞洪区。

图片|长江上游向家坝水电站·图虫创意

蓄滞洪区指临时贮存的低洼地区及湖泊等,

外围是高大的堤防,上面设置闸门,

当洪水流至地势低洼的地方时,

便被隔离在外,而当分洪时,

闸门又可将洪水引至该去的地方,

降低河流水位,具有“上吞下吐”的能力。

迄今为止,长江中游已在干流两岸

和鄱阳湖、洞庭湖周围

建成42处主要蓄滞洪区,

包括荆江分洪区(公安县)、

涴市扩大区(松滋市)、

东西湖蓄滞洪区(武汉市)等,

总面积1.2万平方千米,

约等于一个半的武汉市,

防洪库容可与长江控制性水库群相当。

图片|武汉东湖凌波门·摄图网

为了改变盲目围垦导致的湖泊缩小现象,

我国还实行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措施,

即平退影响江湖蓄水的洲滩民垸,

恢复江湖调蓄洪水的能力。

同时,沿岸地区纷纷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除了以上措施,

传统的堤防也与时俱进。

图片|湖北荆州长江大堤风光·图虫创意

与荆江大堤一脉相承,

上起湖北,

下至长江三角洲的长江中下游干堤

长达多公里,

为中国最长的江河堤防,

此外还有无数支流堤防,

分布在纵横交错的水网之间,

共同构成防御洪水的“围墙”,

整个长江流域的堤防超过0公里。

年长江汛期时,

长江中下游五省

就有万人坚守长江干堤一线。

这条占据全国河流径流量1/3,

带来全国40%的GDP

以及全国30%粮食产量的亚洲第一长河,

建起一道守护江湖安澜的保护网。

图片|航拍武汉汉口·图虫创意

回首历史,

洪水频发的荆襄之地,

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年,

汉江那场大洪水

改变了三国名将关羽与于禁的命运。

关羽水淹七军后,威震华夏,

襄樊近在迟尺,许昌岌岌可危,

吓得曹操几欲迁都。

不曾想,江东的孙吴政权背弃与刘备的同盟,

偷袭荆州重镇江陵,断了关羽的后路。

关羽得知荆州失守后,

进退失据,士卒渐渐溃散。

关羽撤退到

位于江汉平原与鄂西山区之间的远安县,

陷入孙权军的重重包围,

最终身首异处。

图片|荆州关帝庙,中国四大关庙之一·图虫创意

此前被蜀军俘虏的于禁也是晚景凄凉,

他从荆州获释后到了东吴,

并于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后,遣送回魏国。

曹丕起初还尊重这位曹魏老干部,

认为七军覆没是洪水所致,

制曰:“樊城之败,水灾暴至,

非战之咎,其复禁等官。”

可后来,于禁拜谒曹操陵墓时,

曹丕故意命人画

关羽大胜、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

讽刺于禁战败被俘。

于禁看了,不久后羞愧而死。

天灾无情,命运无常,

或许,唯有尽人事,听天命。

图片|洪水中抢险救灾的工作人员·摄图网

...完...

参考文献:

骆承政,乐嘉祥:《中国大洪水:灾害性洪水述要》,中国书店,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防洪地图集》,科学出版社,

李长安,杜耘,赵艳等:《长江中游环境演化与防洪对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徐乾清,戴定忠:《中国防洪减灾对策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易光曙:《荆江的防洪问题》,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王腊春,史运良,王栋等:《中国水问题》,东南大学出版社,

仲志余:《长江防洪》,长江出版社,

许有鹏等:《流域城市化与洪涝风险》,东南大学出版社,

徐照明:《缚龙捉鳖:长江防洪减灾70年(-)》,长江出版社,

魏山忠:《新时期长江防洪减灾方略》,《人民长江》年第04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583.html